聽辦公室里的大姐議論兒女,20歲左右的男孩子差不多全是這樣一副德行:周末回家來掃蕩媽媽做的萊,留下一堆臭鞋子臭襪子讓媽媽感受“兒子的氣息”。
男人30歲才由青轉紅,稍稍有了成熟氣息,而相應的過程,女人20歲就基本完成了。20歲的住校女生,已經用做家教的錢來籌集旅費,去超市仔細研究折扣海報,知道黃金周是打零工做促銷的好機會而不是旅游的好機會,知道給男朋友買長褲的時候也替老爸買一條——虧她記得老爸的腰圍,也記得老爸每天要服用的藥。
這個時代出了怪事,女人越快熟似乎男人越慢熟,尤其在20—30歲這個年齡段,同齡男女心理發育的同步性似乎越來越成為一個問題究其原因,很簡單,如今九成家庭都由母親擔當教養職責,母親對男孩的教養往往是“放縱型”,家里易于形成“嚴父慈母”的模式;而在女孩生長的環境中,這一模式成了“嚴母慈父”,母親怕女兒吃虧受挫,在女孩的青春期往往傾向于“嚴防死守”,這就教出了一批“有紀律、有能力、懂感恩”的女孩子。人都是賤的,棒頭上出快熟女、乖乖女、孝順女,筷頭上出慢熟男、無能男、幼稚男。
當快熟女遇上慢熟男,會發生什么悲喜劇呢?如今年輕人談戀愛,七成以上的分手建議是女方提出來的,理由是再也受不了他的不長大,受不了他的沒責任,受不了他的無能和超級戀母。如果快熟女缺乏容忍,缺乏當校長當教師手把手教男人成熟起來的耐心,那么這世間的剩男剩女肯定越來越多:剩女買房買車,孤單地住著,在大雪夜回憶她的初戀:剩男40多歲了被妻子絕望地拋棄,拎著皮箱回去與老父老母同住,繼續由親愛的媽媽打理他的飲食起居。
別以為我是危言聳聽,在香港,在東京,在羅馬,以這種狀態度過中年的生活模式正在被快熟女和慢熟男們實踐著。婚戀市場不同情弱者,也不同情不能妥協的人。
上一篇:袋鼠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