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的牛人,其實都是蝸牛。這不是一句諷刺之言,而是發自肺腑地認可。
對于任何想要成為某個領域內的牛人的人,都沒有例外。
這個必須經過像蝸牛一樣積累漫長的時間,連世人眼中的天才也不例外。
比爾·喬伊,Sun公司的天才創始人。就讀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時,該校是世界上第一批實現電腦分時系統的高等學府。而對于這個時期進入密歇根大學的喬伊,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置身于這樣的大學中,極大激發他對計算機的興趣,同時也保證了他能有大量時間來進行編程學習。他幾乎是沒日沒夜地編程,而當他進入UNIX項目組時,早已滿足了10000小時的練習時長,也早已成為了高水準的計算機工程師。
當代著名作家白先勇曾如此評價“張愛玲當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其實很深”。這使得我們將目光再次聚焦到這位文學天才的背后:出身書香門第的張愛玲四歲開始接受私塾教育,自小是個“書癡”,精通《三國演義》《西游記》《七俠五義》等古典名著,并跟隨父親學寫舊詩。20年所積的跬步,方才成全了她在文學領域“至千里”的夢。
每個人在成為牛人,都必須先成為“蝸牛”。即使是還需要運氣和機會加持,才能成為萬人矚目的明星。
周星馳借著《新喜劇之王》道出了明星在成名之前所需經過的數十載的努力:一個沒有背景以及美貌的普通女青年如夢,在跑龍套的路上堅持了十幾年。演過死尸,不得不帶著恐怖的妝容給父親慶生;當過替身,被打到遍體鱗傷;裝過雕像;在尋找機會的過程中,不斷被嘲笑和諷刺……
龍套之路坎坷不斷,然而她依舊珍惜每場龍套的鏡頭,仔細琢磨每個龍套所需的演技。在朋友的背棄,男友的欺騙,家人的不理解的情況下,掙扎過,但還是堅持了演藝之路,最終她的夢在集聚十幾年之后,終于成真,蛻變成演技一流的明星。
說到這里,或許我們還是安慰自己“這只是電影,沒有足夠有說服力”,但藝術來源于生活。回歸生活,現實世界里,他們的努力程度,絲毫不比電影反映得少。
2004年,被《滾石》雜志評選了“歷史上最偉大的50位流行音樂家”首位的甲殼蟲樂隊之所以一出道便能包攬眾多獎項和記錄,包括發行首張專輯便創下連續30周位居英國流行音樂專輯榜榜首的紀錄、1964年4月創下包攬公告牌Hot100單曲榜前5名的紀錄、同年憑借歌曲《AHardDay’sNight》獲得第7屆格萊美最佳樂隊獎等,這些榮譽并不單是運氣和機會使然,更是在機會與運氣到來之前經過的磨練。
當然,不論是資質卓絕的天才,還是萬眾矚目的明星,都是人群中的少數。生活中占多數的是我們這些普通人:既沒有出眾的天賦,也沒有爆棚的運氣。然而,擁有一顆想要成為“牛人”的心,愿意做只蝸牛,普通人也一樣會成牛人。
上一篇:一起在路上走的狼和狗
下一篇:不忘父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