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你吃下去
母親去世的時候,德子15歲。母親的病是絕癥,從發現到離世,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在那一個月里,大部分的時間,母親都是拉著德子的手,癡癡地看著他,眼淚像泉水一樣向外涌,卻不知道該囑咐什么。
去世前三天,母親堅決要求出院回家,她說,要給德子做最后一頓飯。
最后一頓飯是母親用盡全身的氣力做的,是一碗餃子。望著熱騰騰的餃子,德子疑惑不解,莫非母親病糊涂了?他是不吃餃子的啊。
德子和父親都不吃餃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吃餃子,他們就反胃。從德子記事時起,他們家就沒有吃過餃子,就連春節的年夜飯,也不包餃子。
母親看著發愣的德子,氣喘吁吁地說:“德子,你不知道,我從小最喜歡吃的就是餃子。現在,我什么也吃不下去,希望你替媽媽吃下這一碗餃子。記住,再惡心也要咽下去。為了你,我15年沒吃一次餃子,你就為我吃這一次餃子吧。”
母親說完這些話,仰身倒在床上,喘個不停,眼神卻盯在德子身上,滿臉的淚水,滿眼的祈求。
德子流著淚,大口大口地吞咽餃子,任憑胃里翻江倒海,他都努力壓制著。
餃子吃完了,德子放下碗,母親帶著淚的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
在母親去世后的一段時間里,德子覺得自己總算是為母親做了一件事情。
半年后,父親再婚。后母比父親小幾歲,帶來一個比德子小的女孩兒,叫小敏。
小敏喜歡吃餃子,從此,餃子成了德子家的家常便飯。
后母第一次做餃子的時候,德子沒有端碗,只是望著父親。父親對后母說:“德子從小不吃餃子。”
后母不抬頭,也不說話,只是一個勁兒地向女兒碗里撥餃子。
德子起身回屋,蒙著被子哭泣,想母親。父親也沒有吃飯,坐在德子的床頭吸煙,煙頭橫七豎八地堆滿了煙灰缸。
后母第二次做餃子的時候,德子還是不吃,眼睛仍舊望著父親,父親對后母說:“我不是說過,德子不吃餃子嗎?”
后母依然沒有抬頭,一邊向女兒碗里撥餃子,一邊平靜地回了一句:“小敏最愛吃餃子。”
德子默默流淚。父親與后母吵了一架,父親摔了一個碗,后母掀了飯桌,餃子滾了滿地。小敏凄厲的哭聲,蓋過德子的輕聲哭泣。
那次打架的結果是,后母回了娘家,父親“三顧茅廬”,才把后母請回來。德子發現,父親的腰沒有原來挺拔了。
后母第三次做餃子的時候,德子不端碗,仍然看父親。父親端起一碗餃子,遞給兒子,眼里滿是懇求。
德子接過飯碗,流著淚,吃下第一個餃子,在反胃的時候,他想起母親臨終前,逼自己吃餃子的情景,咽了下去。
那一次,他咬牙吃了半碗餃子,發現后母包的餃子,竟然比母親那次包的餃子,滋味要好得多。他忽然想到,母親那次包的餃子,一定沒有放作料。
以后,德子不再拒絕餃子,后母對自己的種種不公,他也能不動聲色地默默承受。
轉眼之間,德子成熟了,他逐漸領悟到母親讓自己吃那碗餃子,意味深長。世界上能夠無條件容忍孩子毛病的,只有自己的母親,沒有母親的孩子,必須學會吞咽痛苦。
母親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用一碗餃子,完成對兒子的一次教育。那碗用眼淚和面、用愛心做餡的餃子,讓兒子一輩子受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