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屈從于肉欲,沒有敗給孤寂,沒有輸給渴求溫暖的貪念。”這句話,偶然看到,覺得有準確之處。
世俗中男女之間普遍的愛情,大多由這3條的反面而起:對肉欲的屈從,對孤寂的認輸,對溫暖的渴求。對方是工具,試圖滿足需求,填補身心漏洞。如果我們失去肉欲,不害怕孤獨,也無所謂來自他人的溫暖,愛情就會失去其功能。它可以不存在。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年輕的女孩子,對愛情的本質淺薄而不自知,卻具備盲目而強勢的自信,要求對方,一個陌生男子可以被當做父親兄長奴仆那樣要求,兢兢業業誠惶誠恐并且始終熱情不變。有誰能做到?不用說沒有義務,連理由都很艱辛。大家都不過是普通人而已。這本是兩個人之間的巨大作業,而不能是一相情愿的需求和期望。
95歲的以馬內利修女談論愛情,有其中肯觀點:“每個人都期待接自己的方式被愛,每個人都希望另一半能夠對自己的期待作出反應。因此,許多愛情關系不過是一些從自身出發并且回到自身的行動。”同理,對別人的需索,會成為自己的落空;對別人的期許,會成為自己的失望,對別人的依賴,會成為自己的傷痛。對別人的試圖占有,會成為自己的禁錮;與之相反,對別人的忍耐,會成為自己的安寧;對別人的放手,會成為自己的自由,對別人的付出,會成為自已的獲得,對別人的憐憫,會成為對自己的寬恕。但世俗的愛情關系中,人一定充分暴露自己最自然的一面,也就是不加控制的一面,但這需要付出代價。因為我們置身的是成年人的世界,面對的是成年人的心靈。
在俗世,愛情,這樣簡單的兩個字,實在含義非凡。不但涵括真與假、善與惡、美與罪的人性層面,同時覆蓋欲望、貪戀、孤獨、溫暖、回憶、情感、沉淪……種種基本生命命題。很多人會說,愛情。不過是生活的一部分。世界上當然有看起來更重要的事,經濟、政治、戰爭、變革、大時代,諸如此類。但那些與我們生命結構相關的,始終只是真實而細微的情感存在:童年、父母家庭、少年的戀愛、伴侶和孩子、與他人的付出和索取過的關系、創傷、挫敗、喜悅、路邊看見的一簇鳶尾花、深夜雨水的聲音、一封書信以及在某段往事突然襲來時的黯然感傷……
上一篇:摩托車拉客勇斗歹徒
下一篇:你踮起腳,仍然看不到我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