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直是一群騙子!”山姆叔叔把餐廳服務員找給他的零錢又數了一遍,終于放心地塞進褲兜里,在副駕駛位上坐好。
“誰?服務員?”我問。
“服務員?我真為你的觀察力感到痛心,你難道沒注意到,那個小屁孩兒甚至連小費都不會主動要嗎?”
“沒注意。不過話說回來,我本以為你會贊同秦康‘世界上從來就沒有過騙子’的觀點,畢竟你們之前曾經搭檔過一段時間。”
“或許吧。但人并不是一旦對什么表示贊成就會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的動物。可能早在被那個干巴老頭兒洗腦之前,我就患上了什么伴有順行性遺忘癥的疾病,也說不定?或者新的經歷使人的小腦袋瓜兒對世界產生了新的認識,青年時代完全不必擔心的瑣碎小事一到晚年就從四面八方趕過來圍在你屁股后面問你‘信用卡還是現金’,不管是裝假牙還是治療小便失禁。比方說,某家玩具公司在今年圣誕節前夕推出了一款新產品,在時下最火的兒童節目里投入了大量的銀子,保證這些鋼鐵叢林中的小精靈們能在每天下午五點以及星期六早晨吃完煎蛋漢堡和四分之一升熱牛奶之后,看到好些個它們的廣告——”
“大凡是電視臺都會在廣告的時候把音量調大,只有或明顯或隱蔽的區別,完全取決于調節者手法的細膩程度。”我打斷他。
“我對他們的伎倆當然一清二楚,相信我,從你老爹那里我多少學到了點兒東西。但是,相信我,這絕不是一個精力旺盛、身邊沒什么累贅的年輕后生會看的廣告,盡管拍得的確童趣十足——有空的話,建議你也看看,玩具本身的設計也相當不錯,所以當小家伙指著電視上的廣告畫面說這就是自己的圣誕禮物時,盡管當時只接受預訂,那些懷著深度虧欠心理的傻瓜們還是立即答應了。”
“接下來——”我禁不住揶揄道,“預售期行將結束,傻瓜們收到一條來自供貨商‘對不起,暫時無貨’的知會信息,圣誕節迫在眉睫,承諾的圣誕禮物卻遙遙無期,他們滿懷希望地敲開一家玩具店的大門,從店員嘴里得到‘訂貨未到’或者‘碰巧賣光了’的消息,然后敲開下一家,直到希望徹底破滅。虧欠心理開始躁動不安,迅速變本加厲,最后連他們自己都無法相信竟然買了另一件玩具作為對子女的補償。”
“對,情況正是如此……等等,你剛剛講話的腔調是嘲弄嗎?告訴你,我可是在某個技術行當里混跡了數十載的老江湖。”
“但你并沒有被老爸像丟廢飲料瓶一樣丟進大學,花六年時間變成班上唯一視力正常的心理學碩士,不是嗎?你也根本不會了解到這只不過是玩具商人為了避免節后的玩具市場大蕭條而精心設計的把戲。這些天才的銷售大師們對外宣稱已經大面積鋪貨,目前的脫銷狀況只是市場需求量太大造成的。但事實卻是——他們刻意控制供給量,投放不足預期市場的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少份額,并美其名曰‘饑餓銷售’。供小于求,那些沒得到女神眷顧、無法兌現承諾的家長便不得不買下另一件……”
“那他們也只是賣掉了一件。我本打算買A,即使由于這個卑鄙的小花招得逞而買了B,我也只是買了一件,無論是A還是B,最后我都只是買了一件,他們沒可能為了一件玩具賺兩次錢……”
“先別急著慶幸。因為到這里,銷售大師們的計謀只不過剛剛完成了三分之一。接下來的一個月,頂多六個星期,這種‘有錢都買不到的玩具’憑借雄厚宣傳經費的支持會再度出現在最火的兒童節目里;這一次,它們甚至找到了自己的代言人,可能是為孩子們喜聞樂見的虛擬人物,也可能是某個現實中的知名童星、某個站在風潮最前端的時尚領軍人物;跟風的傳統媒體、人云亦云的所謂專家以及各種偽草根媒體人的裹挾造勢也是必不可少的;然后,迅速稱霸各大網站、知名論壇、個人空間、博客、微博,將它們散發著馥郁香氣的甜蜜毒液滲透到媒體的每一個角落。
“最后,無論是成年精靈們自動的良心發現,還是在小精靈們的哭鬧攻勢面前一敗涂地,他們在短短的不到兩個月內第二次走進商店,一邊如你一般詛咒著那群騙子,一邊終于成功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就像是變魔術!”山姆突然拍著大腿叫道,肩膀上那顆光禿禿的尖腦袋險些戳進車頂。
“就像是變魔術:一切都是假的,但只要沒人揭穿,大家就會樂在其中。人們在教育子女‘信守承諾’、‘言行一致’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與此同時,商人們認為這些顧客并不需要多么準確無誤的認知,而是需要更多的引導性。所謂后工業模式的電影、洗盡鉛華的快餐小說、傾注靈感的前衛藝術品……具體賣什么并不重要,因為無論賣什么,在銷售者的眼中,它們都僅僅是商品,它們在成為商品之前是什么,顧客買到手里會用它們做什么,都和市場的火爆與否無關。人氣的秘訣,關鍵是如何詳加利用這一連串的營銷騙局。”
“簡直是徹頭徹尾的詐騙!國家應該立法取締他們的經營權,讓大蓋兒帽老爺們把這些家伙請進辦公室去喝茶才是。唔——剛才快變黃燈的時候你怎么反而加速了?”
“因為這個路口的紅燈有一百零六秒;并且,最近迫于公眾輿論的壓力,對闖黃燈的處罰已經降低到批評教育的水平了……”
“簡直莫名其妙!言論什么時候比法律還大了?”山姆問。
“法不責眾嘛。玩具商人們的情況也和這個相去不遠。他們的確是在進行欺詐活動,但是,因為整個行業都在做同樣的事,欺詐就成了正常的合法經營行為。”我說。
“可有些沒中計的人同樣也買了兩件,你的心理學課本又怎么解釋這種情況?”
“他們不過是中了另一個圈套罷了:他們認為‘別人家的孩子都有,我的孩子怎么能沒有?’正如‘別人家的孩子都上補習班,我的孩子怎么能不上’一樣。他們被長期灌輸,腦海中早就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意識,自己的孩子一旦和其他孩子不一樣,就等于輸在了起跑線上,他們害怕自己孩子的人生會因此無法獲得成功。這個圈套的重點就在于利用父母的擔憂,操縱父母的擔憂,戲弄父母的擔憂,他們想成為模范父母,想成為榜樣,不想自己的子女因為自己的愚蠢失誤葬送了前程。”
“還是有不一樣的吧。我認識一個人,遭遇也差不多,可他就不想成為什么模范父母——到了下一個路口放我下來,我要去農貿市場逛逛,買條小家伙喜歡吃的魚。四點半別忘了去幼兒園接你兒子,他要趕上五點整的動畫片。”
“以及數量可觀、童趣十足的廣告。——我認識你說的這個人,他的確不是什么好父母的料子,不過,我猜他是想當個模范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