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山東濟寧縣有個人名叫董小乙,父母雙亡,家貧如洗,30出頭仍打著光棍,僅靠一頭毛驢趕腳送客為生計。
一日,他送客去張秋鎮(zhèn),同來的路上偶遇一少婦,頗有姿色。
婦人問他:“大哥,您到哪兒去?”
“回濟寧!”帳董小乙回答說。
“順便帶上我行嗎?”
“行。”
他將婦人扶上了驢,自已在一旁趕著驢走。
一路上,那婦人不停地問這問那,并且多次看著他發(fā)笑,目光中不無挑逗的意思。董小乙不是傻瓜,怎能不知其意,但自思家貧。不敢有非分之想。
當(dāng)他們走到一個四處無人的地段,那婦人說她要解手,董小乙便扶她下驢。婦人走到路旁的草叢中,剛解開褲子,就一屁股坐在地上,直嚷她肚子疼得要命。董小乙無法,只得走上前去拉她。
這時婦人緊緊抓住小乙的手問:“大哥。您家里有妻室嗎?”
小乙不好意思地說:“家里窮得叮當(dāng)響,怎么能娶得起老婆!”
婦人笑著說;“我愿意給您做老婆,行嗎?”
董小乙這時再也按捺不住胸中欲火,當(dāng)即就和那婦人在草叢中滾作一團。
事畢,董小乙?guī)е麙淼睦掀牛d高采烈地回家r。
第二天,婦人拿出十兩銀子,說:“董郎,我娘家很有錢,父母又是極要面子的人。你看你窮到這地步,我怎么帶你去見我的父母。這里有十兩銀子,你先去街上買一卷綢緞來,我要為你作
一身新衣服。”
董小乙深受感動,連忙接過銀子,到大街上的一家綢緞鋪中買回一卷粗綢子。當(dāng)天夜里,董小乙和婦人云雨之后就睡著了,婦人卻在還燈下為他裁衣服,并故意在綢料上弄了幾個小窟窿。
第三天一早,她嚷嚷著對董小乙說:“這是什么綢子,上面有好些蟲蛀的洞。你真是沒有用,怎么花錢買了這破爛貨,等吃完早飯你去把它換了。”小乙一看,果然有好幾個洞,也抱怨自己粗心,答應(yīng)飯后立即去換。
吃飯時,那婦人在董小乙的碗中投了毒。飯后,小乙去綢緞鋪換綢料,老板不承認(rèn)自己賣的綢料會有問題,雙方爭執(zhí)不下,便大吵大鬧起來。突然,小乙腹中毒發(fā),七竅流血,當(dāng)場斃命。
消息傳開,人們議論紛紛。婦人干嚎著來到綢緞鋪,聲稱是老板害死了她的丈夫,并揚言要告到官府,綢緞鋪老板最怕打官司,他知道即使打贏了官司,自己也落得個傾家蕩產(chǎn)。于是,連忙托人給婦人送去五百兩銀子,求她千萬別告官。
當(dāng)天傍晚,那婦人騎著董小乙的毛驢,帶著她拐騙來的五百兩銀子,悄悄地離開了濟寧縣,僅僅與她做了二天露水夫妻的董小乙,暴尸荒野,無人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