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漢家住農村,有一兒兩女,兒子是“計劃外產品”。
三個孩子出生,張老漢心情各異。大丫頭出生,張老漢可謂是喜憂參半。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張老漢自然盼望第一胎是男孩,可老婆偏偏生了個丫頭。畢竟是頭胎,又第一次做父親,而且生二胎有望,也就寄希望于未來了。大女兒在他心中雖不是掌上明珠,也算是待遇公正。
二丫頭出生,張老漢可謂是憂心忡忡。“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呀!更何況在農村要被人稱做“絕戶頭”的。當護士道喜時,張老漢像是遭了晴天霹靂,震驚不小!回到家,整天皺著眉,撅著嘴,懶得干活,常喝悶酒,像霜打的茄子,不抬頭。張老漢對二女兒態度極端惡劣:哭也不管,餓也不喂,尿了也不換,摔倒也不扶,橫鼻子,豎眼睛。
俗話說,天無絕人之路。可不是,突然有一天,二女兒生病發燒,到醫院一檢查,醫生說:“沒大事!感冒了!只是這孩子有點斜視!”張老漢當時就慌了,問醫生道:“能治好嗎?”醫生說:“孩子太小!要等到三歲才能治!”張老漢心里揣著老鼠回家了,“哎”了一天,為孩子的病犯愁。
突然張老漢一拍大腿,轉憂為喜了,嘴里連喊:“天不滅我!”為啥?因為他有了生第三胎的借口。
第二天一大早,張老漢慌慌張張地跑到醫院,找到醫生,要醫生出個證明。醫生說:“開啥證明!什么時候看病,什么時候寫病歷就行了!”張老漢死磨硬纏,“陰謀”也沒得成,垂頭喪氣地回家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后,張老漢又來到醫院,給二丫頭治眼。醫生說:“不到三歲不能治!”張老漢說:“先開個病歷吧!”醫生無可奈何,只好寫了病歷。張老漢如獲至寶,笑嘻嘻地回家了。第二天就找到計生站,開第三胎的出生證。
一年后,張老漢家生了個大胖兒子。他一蹦三尺高,連喊:“有后了!有后了!”緊接著,放鞭炮,擺宴席,請客慶賀!鬧得是雞飛狗跳,四鄰不寧。鄉鄰們不知是真的替他高興,還是嘲笑他得意忘形,見面就說:“你真厲害!兒女都全了!好福氣!”
張老漢對兒子真沒說的,頂在頭上怕嚇著,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天到晚喊著兒子的名字:“三兒,小三兒!”整天喜笑顏開,擦屎刮尿,抱了親,親了抱。孩子會說話了,要月亮,不摘星星;要太陽,不給月亮。孩子就在這百般呵護、萬般疼愛中成長著!
兒子的出生,給兩個女兒也帶來了好運。張老漢由重男輕女,變成男女并重了。大女兒上學了,經常考全校第一;張老漢滿心歡喜,說:“閨女!爭口氣!別讓人瞧不起,只要你念的好,我說什么都供你!”二女兒待遇明顯提高,四歲那年,張老漢給二女兒做了斜視矯正手術。現在二女兒“目不斜視”,雙眼閃光。由于有一段病史,張老漢更是另眼相看,疼愛有加。沒想到,二女兒更是聰明,嘴甜,手勤,有眼色,張老漢喜得合不攏嘴。村里人見到這三個孩子,都豎大拇指,夸張老漢:“燒了高香,拜對了佛,吃了仙丹,喝了圣水!”張老漢光笑不說話,走起路來腳下生風,一個勁地說:“祖宗有靈!”
只可惜,好景不長。妻子生下小三,落下風濕病。年輕還好,下地種田硬撐著,也能干不少活,家里地里都還能收拾的了。俗話說,人過四十天過午。妻子上了四十歲,體力漸漸不支,腿疼的沒法走路,更別說下田耕種了。一步三搖,五步一停。張老漢急得只想發瘋,三個孩子都在讀書,五個人的田一人忙,忙了地里,誤了家里;活干完了,飯吃不上。張老漢農忙勞作,農閑就給老伴找醫生。看了西醫,吃藥扎針,不見好;又看中醫,熬藥針灸,不見輕。俗話說,家中有病人,不能不信神。張老漢進過廟,求過神。香燒了一大堆,頭磕了上千個,不管用!
老伴無病,日子過得輕輕松松;老伴有病,日子過得沉沉重重。花完了積蓄,花的家里一干二凈。要說張老漢也是結結實實的莊稼漢,是村里數一數二的種田好手。可是遇上災,趕上禍,再能干,也沒轍!
一年下來,人瘦了一圈;兩年下來,已經是弱不禁風。張老漢咬牙瞪眼,罵老天;整天摔桌子,打板凳嘆命苦。三年下來,田荒了,家窮了,日子再也無法支撐。鄉鄰們看到他,搖頭,擺手,連連嘆息:“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家里少了經濟來源,吃喝都成問題,孩子讀書更不用提了。大女兒馬上初三畢業,二女兒初一念了一多半,小三還在小學四年級。一天,張老漢哭著對大女兒說:“閨女!不是大人狠心,家里實在不行了,這書咱別……”大女兒已經泣不成聲,知道這書再也念不成。張老漢看女兒哭成這樣,又說:“閨女!我知道這對你不公平,你看這家……”大女兒擦干了淚,對父親說:“爹!我知道我沒那好命!我不怨你!”張老漢聽完,已經哭成淚人。就這樣大女兒輟學了。
大女兒挑起了家庭重擔,她不但念書不服氣,過日子也爭強好勝。她起早貪黑,不怕曬,不怕風。只要地里有活,干不完不停工。一年下來,地里苗全棵旺,收成大增。家里窗明幾凈,床齊被整。張老漢也有了精神,有了威風。張老漢有時提起念書的事,大女兒性格倔強,擺手搖頭,說:“別提那檔子事!干嘛說嘛吧!我現在嘛也不想,只想著怎樣不讓家里那么窮!”這話說得張老漢只流眼淚。
三年過去了,大女兒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女兒的能干在村里很有名聲,攀親說媒的人家很是不少。張老漢碰上合適的,就和大女兒商量,可是大女兒就是不答應。張老漢著急,就找鄰居探探女兒的心思。鄰居回來說:“不好辦!沒那個心!”張老漢更著急了,趕忙問:“到底咋回事!”鄰居說:“你攤上一位有志氣的女兒!她說,不把家里蓋上新房不結婚!”張老漢嘟囔道:“是我把女兒的心傷了!”
大女兒真是有本事。不知在哪里聽到的消息,要把棉田改成蔬菜基地。張老漢不同意,好好的種棉花,一年收個兩三萬,除去吃喝花費,買肥打藥,一年要剩余萬兒八千的,日子挺穩當。種蔬菜,誰知怎樣!這不是不走大道,走冰涼嗎。家里剛反過勁來,這不是折騰窮嗎?爺倆生了幾天氣,大女兒左說右講,張老漢就是不同意。大女兒的同學在北京當老板,負責批發蔬菜,一看張老漢死牛筋,屬于那種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人,靈機一動,來了主意,和張老漢當場拍板,預交定金3萬元,以后買了蔬菜三七分紅。張老漢這才放了心。
蔬菜基地建成了。自此以后,大車小輛絡繹不絕,蔬菜源源不斷運出村。年底結算,張老漢家收入8萬元。張老漢置了三輪車,配上了手機,越是人多的地方,越是掏出手機“歪”個不停。人們都說:“張老漢有福氣!攤上了有本事的閨女!”
二女兒也非常爭氣。念完了初中,又念高中,高中畢業考上了大學——“211”!紅紙黑字的通知書,讓一家人喜得一蹦三尺高。
張老漢家真是菩薩顯靈,經濟富裕,而且還出了大學生,由土老帽,變成了文化家庭,十里八鄉出了名,鄉鄰羨慕,眾人稱贊。張老漢一連擺了20桌。女兒有出息,父親也光榮。張老漢逢人就說:“念大學知道賠錢,但人活著,不就是圖個好名聲!”
可是有喜就有憂。小三呢!別提啦!一天到晚,東游西逛,惹是生非,光派出所就進了好幾回!張老漢實在拿他沒辦法!看樣子,祖宗把靈光都給了女兒,兒子真是計劃外,祖宗沒讓他認祖歸宗。張老漢不無感慨地說:“我當初為什么要這個兒子,丟人現眼壞名聲!”
人們都說:“養兒防老,這樣的兒子能養老嗎?”誰要一提小三,張老漢就氣得皺額頭,擰眉毛,嘆息半天,不出聲。
更悲傷事還在后面。兒子偷雞摸狗,坐了牢。張老漢跑法院,找律師,可是因為罪行嚴重,判刑也沒減輕。張老漢又疼又氣,半月下來,成了白頭老翁。人們都說:“命中無兒莫強求,女兒照樣能養老!”
兒子服刑,張老漢探監時間一次不錯過,左囑咐,右叮嚀,好好認罪,爭取減刑。兒子一言不發,光擰脖兒頸。張老漢說:“別人養的是兒子,我養的是畜生!”
三年過去了,張老漢家又來了警車,原來小三不肯好好服刑,越獄逃跑沒了蹤影。張老漢氣得中了風,嘴里含含糊糊地喊:“我……不要了,你們……怎么處置……都行!”
自此以后,每當走近村頭,都會看到一位白發老翁,嘴角歪斜,目光呆滯,坐在輪椅上,一動也不動。他就是張老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