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考題
重慶川江船舶修理廠的少東家名叫劉繼堯,自幼飽讀詩書,在當地小有名氣。二十歲那年,劉繼堯決定棄筆從商,就向父親提出,要協助他打理家業。
父親劉大川沉吟片刻,道:“也好,我年紀也大了,有你幫忙,自是甚好。眼下,我就有一件事要你去做。”
原來,一連半月有余,當地一直陰雨連綿,江上水流湍急,損壞了不少船只。而桐油作為船舶維修的原料之一,當地市面上一時緊缺。
父親說:“我們的桐油不多了,南充是桐油產區,眼下快到榨油的季節了,你帶幾個伙計去買油吧!”說著,又把如何鑒別質量,如何不被榨油商戶欺騙等事項細細囑咐一遍。
劉繼堯想,拿錢買油,這有何難?近來連日大雨,道路可能會被水沖壞,或有繞道而行的情況。因此,他提出要比正常日期提前十天上路。父親夸他想得周到,同意了。
劉繼堯從未出過遠門,他見道路狀況并不像他想的那么壞,心想早去無用,不如趁此機會,好好觀賞沿途風景。于是,他一路上游山玩水,算著產油地開機榨油的日期趕到了南充。
劉繼堯在客棧住宿停當,便帶著伙計到榨油店鋪商談購買桐油事宜。不料,這家榨油鋪老板說,今年他們所能榨出的桐油,已全被其他客商定購完了。劉繼堯一連去了多家店鋪,情況都是一樣——無油可買。劉繼堯這才醒悟到,今年雨水大,桐油供不應求,其他客商自然會提前趕來定購,他后悔一時貪玩,竟誤了生意正事。劉繼堯急得滿大街店鋪里亂轉,仍是一無所獲。
傍晚時分,他見臨街一家商鋪店門大開,院子里燈火通明,就一頭扎了進去。到了院里才發現,滿院子堆放的都是盛桐油用的油簍。原來自己心急火燎,竟沒看招牌就闖進了制作油簍的店鋪。他正要退出去,忽聽一人說道:“今晚大伙兒賣些力氣,務必把活干完。明天榨油鋪一開機榨油,我們就得趕緊給人家送油簍啦。”
劉繼堯曾聽父親說過,桐油一榨出來,就得馬上裝簍封存,不然的話,桐油很快就會膠化“長菇子”。想到這里,他腦子突然靈光一閃,上前問那人道:“老板,您的油簍都被榨油鋪定購完了嗎?”那人嘆氣道:“定啥子哩,我這生意哪有榨油鋪那么好的運氣?我們送上門還得求人家買哩。這里大大小小二十幾家制作油簍的商鋪,生意難做得很吶!”
劉繼堯聽了,心中一喜,表面上仍不動聲色地詢問油簍的價格。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劉繼堯包買了店家所有的油簍。此外,他還租用了這家店鋪做臨時倉庫,請店主幫忙去其他油簍店鋪收購油簍。
店主大喜過望,當晚就帶著劉繼堯,將市面上的油簍購買一空。
第二天,各家榨油店鋪如期開機榨油,可是油榨出來后,卻不見有人上門售賣油簍,派人一打聽,原來一夜之間,油簍都被一個重慶來的年輕老板買走了。沒法子,榨油商鋪的老板只得轉而向劉繼堯購買。令人氣憤的是,這個劉繼堯年齡不大,心卻夠黑,榨油鋪老板出到比正常高出兩倍的價格,他還是不肯賣。
生氣歸生氣,還得想法子買油簍。可是,油簍制作要經過選材、浸泡、開板、箍制、上油等復雜工序,非短時間能夠制作出來。去外地購買吧,來不及了,眼見榨出的桐油再不裝簍封存就要膠化“起菇子”了,各家老板只得備了厚禮去求劉繼堯。
劉繼堯命伙計傳出話來,請各家榨油鋪的老板到悅來茶館聽回音。榨油鋪的老板們惴惴不安地來到茶館,不知這個黑心的年輕人又在搞啥花招?
不一會兒,劉繼堯到了,他一進門便拱手致意道:“今日各位老板的茶資都算在在下賬上,我那里囤積的油簍馬上原價售與你們,不過,得請各位幫在下一個忙,勻出2000斤桐油賣給在下。”
眾人都沒想到會是這樣一個結局,自然是一口應許。跟劉繼堯一塊來的大伙計聽他這樣說,急忙拉拉他的衣袖,低聲道:“少東家,你放著一大筆銀子不賺,這不是犯傻嗎?”劉繼堯卻說:“父親是讓我來買桐油的,又沒讓我做油簍生意。”
那伙計眼看著辛苦一夜收購來的油簍一文錢沒賺,轉眼被買得一只不剩,氣得直搖頭。好在各家榨油商鋪,感念劉繼堯義氣,都把第一批榨出的優質桐油賣給他,而且價格也十分優惠。
劉繼堯帶著2000斤桐油高高興興地回到重慶,到家后卻發現父親不在家,第二天,父親才回來。跟劉繼堯去買油的那個大伙計,見到老東家,趕緊把少爺去買桐油的經過細說一遍。末了,大伙計還直夸少爺頭腦機靈,想出了以簍換油的法子。
不料,劉大川不等那伙計說完,就打斷他的話說:“事情我都知道了,南充各家榨油鋪的桐油,之所以在你們到達之前都被定購一空,起因就在于我。”
看到兒子和伙計疑惑不解的樣子,劉大川告訴他們,他對兒子不放心,劉繼堯前腳往南充去后,他后腳就跟著去了。他在南充等了三天還不見兒子到來,知道兒子一定玩性大發,誤了趕路。劉大川憑老經驗,料定今年雨水大,船只損毀嚴重,桐油需求量很大,這里的桐油很快就會被購買一空,于是就先定購了2000斤桐油。果然不出所料,他買后沒幾天,各店鋪的桐油便被紛至沓來的客商訂去,等劉繼堯到達南充時,已經無貨可買。劉大川這樣做,本是想給兒子一個教訓,沒想到,兒子急中生智,想出了“以簍換油”的法子,這讓劉大川生氣之余備感欣慰。
此時,大伙計見老爺不僅不怪少爺貪玩誤事,反而話語中有贊賞之意,就不無惋惜地說:“不過,要是少爺當初囤積油簍,趁機高價售出,就可大賺一筆了。您按原價出售,可不是把到手的銀子又丟掉了嗎?可惜啊……”
劉大川問兒子:“你當時為什么不高價出售油簍?”
劉繼堯一笑,說:“我這次能夠想到以簍換油的法子,全憑僥幸,但此法只能用一次,明年那些榨油商戶一定會早做準備。我這次要是高價售簍,以后便萬難在那里立足。這次我雖沒賺到銀子,卻賺到了信譽,讓他們都認識了我這個川江船舶修理廠的少東家,這對以后的生意一定大有好處。”
劉大川聽到這里,高興地連連點頭,說:“好,好!你這十幾年的書沒有白讀,爹的考題你通過了!以后,我可以放心地把生意上的事交給你去打理了。”
劉繼堯這才明白,這次父親讓自己去購買桐油,原來還是為了考查他的品性和能力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