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聊天,是網友交流的渠道之一。怎樣才能聊出高雅、健康和風采,從而贏得朋友的尊重和信賴,這是每個人的初衷和熱望。所以,如何運用語言這一媒介,尤為重要。我最初上網聊天,是由我的小孫女打字、我口述,雖然已是3年前故事,然而,記憶猶新。現將我親歷的幾則小故事和感受披露如下,以饗讀者。
一、網名被誤解小伙入歧途
有些網友問我:你的網名“微霞”是何含意?其實很簡單,他源自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酬樂天詠老見示》的最后兩句“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其寓意顯而易見。但是,有個別年輕朋友,可能很少接觸古詩,僅憑想當然就認定:凡是帶蘭、花、霞字的名字,必定是女性,為此曾鬧出令人捧腹的笑話。
有一天,一位滄州網友加我、點我聊天,自然,開場白是相互問侯,繼而他自報家門,滔滔不絕地向我介紹:他現年26歲,自己開車跑運輸,每月能掙多少錢……等等。他給我的第一印像是,打字流利順暢、一氣呵成,充分昭示出年輕人的熱情、健談和朝氣。介紹完之后,他立馬問我:“怎麼樣?”我不加思索地回復道:“不錯,年輕有為、前途無量。”本來,這只是一句應酬的恭維話,但這位小伙子卻認了真,他迫不及待地又問我:“你是不是喜歡上我了……我們交個朋友咋樣?……”見到屏幕上的“逼問”,我和小孫女全被逗樂了。一個年過花甲的老翁,竟然被對方誤認為黃花少女,而且想交異性朋友!如何回復?這給我出了個大難題。瞬間的權衡,我毅然向打字“秘書”一揮手,小孫女心領神會,很利落地將其刪除了。
如此處理,似乎有些武斷。其實,別的話題容易解釋,唯有“錯愛”難以直白;如果向其解釋我是男性,而且年過花甲,對方一定會羞愧難當、無地自容。為了避免尷尬的僵局發生,最好的選擇是,令其短痛割愛。將其打入“冷宮”,并非意味我的鄙視和義憤。因為,未婚青年在網上聊天,即使是另有它圖,刻意結交異性朋友,日久生情終成眷屬,也未必不是善事。問題是,這位小青年冷靜不足、熱情有余,不看對方資料,連性別都沒搞清楚,就急于求成,一廂情愿地貿然表態,豈不荒唐?
俗話說:事從兩來,莫怪一人。釀成如此笑話,靜心細想,“微霞”其名似有“誤導”之嫌。但招牌已掛、字號難改,只能作些“亡羊補牢”的完善工作。所以,當晚我的小孫女給我拍了一幅照片,上傳在我的空間里。這就是“微霞肖像”出臺的前因后果。
二、照片遭質疑留言今尤在
網上交友須慎重,理所當然。但有些朋友謹慎過了頭,未必是好事。有位陌生人闖入我的空間作"戰前偵察"。首先,對我的照片產生了懷疑.認為我的照片是假招牌!毫無顧忌地給我留言加以責問。當我的小孫女看到這則留言后,覺得言語不恭,有損爺爺的良好形像,于是,她擅自作主將這位新網友刪掉了。當我發現后,覺得此舉欠妥,所以我又將其加回。
這位新網友初次點我聊天時,問我:是不是因為見了她的留言生氣了,把她刪除了?為什麼又重新加她?我耐心地向其解釋說:是孩子玩電腦瞎點的結果,并非是我惱羞成怒所為,請她諒解。她說她是特來向我道歉的,因為看了我的日志后,她覺得是自己錯了,不該留下那樣失禮的言詞,一定叫我把那條留言刪除……我說不必刪除,我不介意。因為,那畢竟表達了一個人當時的真情實感,你就是在留言中罵我,我也不會生氣。因為我大度、我寬和,我的網品和人格,廣大網友有目共睹,自有公論,絕不會因為一條失禮留言而有損我的個人形像。至今,那則留言仍然留在我的“肖像”下方。
茫茫“網海”人各有志,每個空間都展示了主人的網品和風采。來訪者的留言,也彰顯了各自的禮儀和修養。留言,是客人的權利,不能以主人的意志為轉移。是優是劣,都要以“海納百川”的雅量予以接納。恭維、贊美婉如“花轎”,自然賞心悅目,令人笑納;但“棺材”畢竟也是客觀事實,抬進空間,也要忍辱負重,認真推敲,不能一刪了之。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聞“過”則喜,與人為善。只有這樣,才能贏得網友的尊重和愛戴。那位在我照片下留言的朋友,之所以能夠繼續與我結緣、交往,就是我在網絡上的為人嘗試!
三、征婚玩“幽默”未必能如愿
我從未主動與人過聊天。但來者不拒,始終以端莊、文雅,和藹可親笑迎八方來客。在交流語言上,我盡量用敬稱。我認為,只有這樣才足以展示主人的盛情和禮貌。但也有個別網友,對此很不理解、很不適應,甚至心存逆反!
有一位名叫“真誠之友”的不速之客邀我聊天,從言談話語中,我推斷是位中年單身。語言粗俗,文化素質未必很高。最初提問,我都一一回復;我以謙辭、敬稱待他(或她),ta卻毫不領情。例如:我問其在何處“高就”;今年“高壽”……ta卻答非所問地反駁道:“我聽你說話,怎麼像念悼詞一樣?別講甲骨文,來白話!”哈哈哈!令人哭笑不得!我心想:退休后,誰家有紅白囍事,我常被邀請去做賬房先生。記禮單、封輓幛;寫喪聯或囍對兒……,自信對喪葬辭令略知一二,絕不會把喪言葬語或悼詞濫用于聊天!“秀才遇到兵,有理難講通”我只好屈從照辦:“好,聽你的,來白話!”經ta自我介紹,原來是位中年單身,說“自己吃飽了連狗都不餓”最后ta終于露出了“廬山真面貌”,與我聊天是想讓我當紅娘,為此,我“被迫”不得不詢問ta的性別。可是,得到的回復卻是:“你怎麼連公、母兒都分不清?眼花?看資料!”
我國有數幾千年的文明史,對人類的性別,是以男、女相區分;而對動物才以公、母兒相鋻別!這位不速之客的語言難以令人“恭維。”是“幽默”嗎?其實,幽默是智慧與才華的顯露,使人們在笑聲中得到啟迪。其分類,不外乎“自嘲”式和“調侃”式兩大類:自嘲式的幽默,讓人感受到謙遜和豁達;調侃式的幽默,會使平凡的事情變得富有情趣,為呆板的生活增添活力……而這位“幽默”大師,應屬何類?這樣的語言藝術,在網絡中展示,不能不令人失望!
我把這則小故事推薦給大家,其目的有兩個:一是想讓那位“聊友”對我有個新認識,其在聊天中的失態、放肆和粗俗,本人屈從,是出于大度;我不介意,并不等于我對其“風采”備加欣賞!因為他所誤認的“老朽”——我,還有另外光輝的一面,那就是,熱衷于舞文弄墨!當見到這篇小文時,請他牢記:諷喻、戲謔他人,其實是給自己臉上抹黑;要想獲得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第二個目的是:受人之托,必當盡力。那位“聊友”托我為其牽線搭橋,我不能辜負于他。所以我把這篇小文作為“征婚廣告”公示在我的空間里。雖無照片,但從上述介紹中,其音容笑貌,恐怕在每個人的大腦中已經合成影像。蘿卜白菜,各有所愛,這樣的鰥夫會有靚女鍾愛嗎?
四、聊天起糾紛,方言惹的禍
我在網上聊天,從來沒有因失禮而遭責難。我深知,聊天是高雅之舉,聚在一起是緣分。善始善終的融洽交流,朋友會帶走愉快和友誼;給自己留下真誠與開心。但有一次卻令我很堵心——它源自“方言”的誤解上!
有位新友點我聊天,從開場白獲悉:目前正住在豐潤縣女兒家。問我年齡多大?老伴身體如何?我都一、一如實相告。禮尚往來,即然人家如此客氣,我也便問侯他(她)及其老伴的身體可好?很快,屏幕上回復了兩個字:“跑了!”我即刻意識到:這位不知性別的新友目前是單身。因為在我的家鄉,“跑了”就是“私奔”的代名詞。所以,我自言自語的小聲說;“哦,私奔了?”可是,我的“秘書”——我的小孫女,打字速度極快,把我的自言自語當成了聊天的臺詞,傳上了屏幕。其實,傳上去也未必是錯,一、回應對方我已明白“方言”其意;二、更能表達我的同情之心。可是,萬萬沒有想到,“私奔了”三個字卻捅了“螞蜂窩”,對方立馬責問道:“你怎麼這樣說話?一點禮貌都不懂!”我莫名其妙、滿頭的霧水,說:“我沒感覺有失禮的地方啊。”他(她)說:“這樣誣蔑人,也太傷自尊了!”我說:“怎見得?”他(她)氣急敗壞地說:“明明是死了,你怎麼瞎說是私奔了?……”我這才晃然大悟。原來是我理解錯了!這人似乎有理不饒人,嘮嘮叨叨不容分說。無奈之下,只好哈哈大笑將其刪除。
其實,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方水土都有各自的地域文化。經典的方言土語,在文學作品中更能凸顯地方特色,從而給人以美感。但是,在網上聊天,運用不規范的方言土語,由于表達和理解上的差異,產生誤會在所難免。只要與人為善、加以解釋,無須大動肝火。如上“悲劇”的發生,孰是孰非?難以評判。有幾千年文明史的人類,對自身的死亡,一直諱莫如深,往往以代詞稱之。老年人稱“老了”、“做古”、“過世了”、“走了”等等。但是,總的稱謂——“走了”一詞最為普遍。那位“聊友”稱其為“跑了”,對與錯無從考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聊友”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友誼,走到一起來了,也許措詞不當,或者詞不達意,只要多一點愛心、多一點耐心、多一分責任(解釋),我們的交流就會充滿溫馨與和諧。所以,當遇到語言故障時,有理也要讓三分!
五、尾聲
有很多朋友友,非常關心我的寫作,不管是留言還是與我聊天,很希望我有新作敲入空間。這令我很慚愧,因為畢竟水平有限,接觸的社會面狹窄,沒有新鮮素材結構成篇。只能將自身上網的“丑聞”訴諸筆端,以饗網友。幾則小故事寫的未必精彩,其中缺乏哲理,很難給人以啟迪,有些觀點也可能欠妥或謬誤。所以,權當作與網友間的聊天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