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檢出進口的布匹浸過海水?易碎的瓷器又如何安全無損出口?
據說宋朝末年,我國就與世界上一些國家開始海上貿易。上海最早的貿易港口之一,叫立鎮于縣(奉賢縣),受松江府管轄,通過海道進出口的貨物已達數百種,其中出口最多的是早已聞名海外的中國瓷器,進口最多的就是當時稱為花番布的印花洋布。松江府還設置了一個檢驗進出口貨物的官職,叫市舶官。
第一任市舶官走馬上任就面臨著一個棘手問題。
原來,當時有一個大洋商,名叫愛提斯,是個狡詐之徒。那時漂洋過海全是木船,千里迢迢,難免遇到風浪,船要進水,而布一旦進了水就要發脆。愛提斯欺中國沒有檢測儀器,每逢船艙進水,就在未到達上海之前,停在沿海的隱蔽島嶼上,雇人將受潮的洋布曬干整理,然后再進港。對這種布,單靠肉眼根本無法分辨,只能照數收下。
我國出口的瓷器,盡管用稻草扎、竹簍裝,可是經過長途跋涉、海上顛簸,到了國外還是破碎嚴重,剔除破碎,因交貨數量不足,還要罰款。
市舶官看著白花花的銀子流入洋人的口袋里,心疼呀!弄得茶飯無心,終日苦苦思索。他想呀,想呀,忽然臉上現出了笑容。
過了不多時,那個愛提斯又運了大批洋布到達港口。市舶官知道其中又混進了不少受海水浸過的布,但他不動聲色,立即發出請帖,在知府衙門大堂歡宴中外布商。
應邀的中外布商來到燈火輝煌的知府大堂。待賓主坐定后,市舶官下令上菜。但端上來的,既不是山珍海味,也不是熊掌鳳肝,而是每人面前放一只潔白的空瓷碗。大家正在納悶,只見市舶官叫人取出一匹洋布,先請赴宴商客驗明布上印記,然后當場將布剪成豆腐干大小,在每個人盆中放上幾塊。待放好后,市舶官拱手說道:“今天沒有什么菜肴招待諸位,就請嘗嘗愛提斯先生進口的洋布。”說完從盆里取出一塊布放在口中嚼了起來。眾商人不得不跟著放在口中咀嚼起來。
一會,市舶官問大家:“味道怎樣?”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滿口咸味!”只有愛提斯說他嘗不出什么味道來,市舶官說:“那好!”又當眾命人抬出一口大鍋,放在熊熊火爐上,注入清水,然后把剛才那塊布剪下一塊在鍋中煮了一會,取出布匹;接著又命人在每人席前送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豆漿。市舶官先讓眾人嘗豆漿,淡而無味;再命人將鍋中煮布的水舀在每個人的豆漿里,那碗中的豆漿頓時凝成豆花。市舶官問愛提斯:“愛提斯先生,你還有何話說?”愛提斯一臉尷尬,只得當眾承認部分布匹確實被海水泡過,同意退貨賠償。
愛提斯兩次耍奸,均被拆穿,心說:我來一個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于是向市舶官提出:從嚴檢驗布匹,理所當然,但你們出口瓷器也要加倍檢驗,如果到了大洋彼岸,以碎次充好,也要加倍罰款。市舶官滿口應允。
愛提斯把一船瓷器運回本國后,也大張旗鼓地邀請各國商人一起檢驗,還特地請了一班樂隊,大吹大擂,企圖報一劍之仇。誰知檢驗下來,不要說瓷盆,就是碟子都沒碎一只,氣得愛提斯差點當場昏厥。
咋回事呢?原來市舶官早就料到愛提斯會在瓷器上做文章,因此在瓷器裝船之前,除了按原樣包裝外,還命人在縫隙處放進綠豆,然后灑上少許清水,蓋上蓋子,包裝得和以前一模一樣。這樣,在運輸途中,綠豆緩緩發芽,而綠豆芽又無孔不入,幾乎將所有縫隙處全部填滿,任憑途中風浪洶涌,瓷器有了這樣軟硬適中的綠豆芽保護,自然安全無損。
從此,市舶官巧驗洋布、用綠豆芽保護出口瓷器的絕招名揚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