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嘉慶皇帝當皇太子的時候十分頑皮,在學館里不好好讀書,經常逃學。可因為他是當朝皇太子,是未來的皇帝,所以教他的老師深不得,淺不得,只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過一天算一天。在這種情況下,皇太子雖然已經讀了好幾年書,但卻是斗大的字認不了幾蘿筐,甚至連最基本的《三字經》也背不了幾句。
這一下可急壞了嘉慶皇帝的父皇乾隆皇帝。他心想,長此以往,朕百年后,皇太子如何能承擔得起治理國家的重任。不行,必須給皇太子選一位好老師。經過反復慎重的考慮,乾隆皇帝最終決定請翰林院里陜西籍的翰林孫景烈先生來做皇太子的老師。因為孫景烈教學有方,狀元康海就是他的教育出來的好學生。
孫景烈給皇太子當老師的第一天,先向皇太子講了一些讀書的大道理,尤其講了“國有國法,學有學規”的道理,然后才開始非常耐心向皇太子講課。皇太子還是像以前那樣,大而化之,滿不在乎,根本就沒有把孫翰林的話放在心上。孫翰林所講的課他依然是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一個字也沒有記下。
第二天早上一上課,孫翰林先讓皇太子復述昨天他所講的內容,皇太子東拉西扯,胡言亂語,那里回答得上來?孫翰林見狀勃然大怒,“啪”的一聲,手中戒尺在桌子上猛地拍了一下,大聲喝道:“伸出手來,著打!”皇太子到底是個小孩子,那見過這種陣勢,一時嚇得大哭,并連聲求饒。
事有湊巧。恰在此時,乾隆皇帝因事正好從皇太子讀書的房間門前經過。孫翰林教訓皇太子和皇太子求饒聲他聽得一清二楚,不由心疼起兒子來。于是,他滿臉不高興地推門來到皇太子身邊,一把將皇太子攬到自己懷里,十分不滿地對孫翰林說:“他還是個小孩子,你那么兇干什么?我兒子讀書將來是人王帝主,不讀書將來照樣是帝主人王。”
孫翰林見乾隆皇帝突然闖進學館,不慌也不忙,更不向他行君臣大禮。待乾隆皇帝把話說完,他這才不緊不慢地說道:“陛下,這里是學館,不是金鸞殿,講的應是學規,而不是國法。學規上說,教不嚴,師之惰。學生不好好學習,做老師的就應該盡職盡責,努力促使他好好學習才是。陛下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乾隆皇帝聞言,猛然想起皇太子以前不好好讀書,白白荒廢學業的事,所以好半天沒有言語。孫翰林見乾隆皇帝有所醒悟,遂繼續說道:“雖說皇太子現在讀不讀書,將來長大以后都是皇帝,但讀了書,明了理,當皇帝以后就能夠成為像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那樣圣明的君王; 不讀書,不明理,當了皇帝就有可能成為夏桀、商紂、秦二世、隋煬帝那樣的無道昏君。臣以為陛下必定希望太子長大后能夠像堯、舜、禹,而不是像夏桀、商紂那樣,所以才請臣努力教育好太子,臣也因此才努力用自己綿薄之力,盡職盡責地教育太子,而不敢有絲毫懈怠。”
乾隆皇帝聽罷,知道自己錯怪孫翰林了,連忙伸出雙手,向孫乾林作揖賠情。嚇得孫翰林趕緊說道:“陛下,您這不是折煞為臣嗎?”
乾隆皇帝說:“正像您剛才說的,現在是在學館,不是在金鸞殿,我現在是家長,不是皇上,先生受之無愧。”
此后,在乾隆皇帝的諒解和大力支持下,孫翰林的更加嚴格教育皇太子。皇太子知道父皇支持老師,再也不敢不聽孫翰林的話,他的學業也因此有了很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