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殯葬習俗多種多樣。有些是悼念死者必須的形式,寄托活人對死者的哀思,是一種傳統的殯葬文化。但有些就帶有迷信的色彩和游戲的成份。社會對此褒貶不一。
在四川某個鄉里,有一家貧苦人家,老人已經98歲了,膝下有五個兒子,下面還有孫子女、曾孫子女和玄孫子女,一共有三四十人,要不是幾十年前就搞計劃生育,兒孫更多。這不是四代同堂是真實的五代同堂,一家人尊老愛幼和睦相處。人們都說這個老人是名符其實的兒孫滿堂,多子多福。
在這個老人100歲的那年去世了,一大家子好幾十個人,不管是在本鄉本鎮工作的,還是在外省外國工作的都得回來當孝子,為老人吊孝,送老壽星最后一程,這是習俗。在整個喪葬過程中一般情況靈柩要在家里停放三天,在這三天中要請道士做道場,道士要為死者頌經文,念祭文。祭文是什么?在城里就叫悼詞。這個祭文可長可短,就看去世者在生前對人、對事、對家、對社會的貢獻和名望。這個老人生前德高望重,在整個祭吊過程中道士前后要念祭文三次,每次都是一個多鐘頭,念祭文時兒孫們都得一齊跪在靈柩前面,一直跪到道士把祭文讀完。當時又是一個炎熱的夏天,這個老人的大兒子現在已經八十多歲了,也是年老體弱的人了,在念祭文時都是自始至終虔誠的跪在地上。在第二次念祭文時就暈倒在場。等第三次念祭文時他還要去跪,大家都勸他不要去跪了,心意走到了就行了,你就抬個凳子來坐著陪兒孫們跪就可以了。但他還是堅持要去跪,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感動。
出殯送葬也是殯葬過程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是非常熱鬧的。
在一些地方,一般情況,在出殯送葬的路上,拿花圈的走在前頭,有的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的花圈,就有幾十個上百個人拿著走在前面。花圈后面接著就是孝子、賢孫,有多少人就要去多少人,有的人拿靈牌,有的人打著引魂幡引路、有的人拿哭喪棒。在孝子隊伍后面是棺材,抬棺材一般是八個人,在棺材后面還有一個專門撒五谷和紙錢的人,在路上不斷地向棺材上撒五谷和紙錢,邊撒邊喊:“去啊!去啊!”緊接著就是敲鑼打鼓的道士,再后面就是家屬和前來參加送葬的親朋好友,從前到后排成長長的一路,長的有一里多路長,哭喊聲和鑼鼓聲交織在一起,甚是一番熱鬧的景象。
如果墓地離家較遠,抬棺材的人在路途中往往要休息,休息時棺材不能著地,必須用打杵撐著,在休息時大家都要停下來等著,孝子們停下來后要向后轉,向著棺材跪下,等抬棺材的人開始走了才能起來向前走。抬棺材的人休息多少次,孝子們就要跪多少次。不管是泥濘路,碎石路還是水凼子,都要就地跪下去等著。
如果平時你對得起死者,是真正的孝子,那么抬棺材的人就盡量少休息多趕路,孝子跪的次數就少一些、時間就短一些。相反,如果是個不孝子孫的話,抬棺材的人就在路上多休息,讓你多跪幾次。
某鎮有個鎮長,官沒有七品大,可架子大得很,走哪里都是前呼后擁的,對老百姓和自己的父母經常是頤指氣使,作威作福。許多鄉親都在背地里咒罵他,只是敢怒而不敢言。他的父親去世了,按照習慣他當然也要回家當孝子了。在道士念祭文時他躲得無影無蹤,人們也不太在意,只認為他有事去忙去了。在出殯的路上,抬棺材的人在路上休息時他就不跪,抬棺材的人就長時間停下來,你不跪就不走,參加送葬的人很多,都很憤怒,對鎮長的行為極為不滿,大家都在喊:跪下、跪下。在眾人齊聲吆喝:跪下、跪下……的情況下,鎮長這才不得不乖乖跪下去。
在人們心目中你一個小小的鎮長算什么狗屁官?連七品芝麻官都不是。在世間,不管你地位有多高,功勞有多大,再大的官,哪怕你是皇帝老兒也大不過自己的父母;在父母面前不管你歲數有多大,兒子永遠是兒子,哪怕你有七十歲、八十歲了,你還是兒子,父母永遠是你的父母。任何不孝的行為都要受到人們的譴責。
在農村還有的地方在送葬出殯時還要在棺材上栓一只大紅公雞。為什么要這樣做呢,說法各地不一,但長期以來大多數人認為:人死亡之后靈魂找不著去陰間的路或者是找不著應該去的地方,用這個大公雞引領死者的靈魂到陰間報到去,或者是可以引領死者的靈魂到陰間去當官或者是今后投胎到好的人家和地方,所以這只雞就叫住領魂雞。
在農村還有這樣的情況,(不過話就說遠了)有的人家小兒子快死了,不省人事,認為他的魂被鬼引去了。有人就拿一只大公雞出去,邊打公雞邊喊:兒子回來喲、兒子回來喲……從外面把兒子的魂喊回來。這叫招魂。能不能招回來,人們都這么做。
有的地方,在送葬出殯的路上,有一個人在棺材后面除了向棺材上撒五谷和紙錢之外還同時要撒紅包,這是送給死者去陰間用的糧食和錢。當然不用說這紅包也是給死者的啦。這紅包掉到地上可就有人去撿了,不撿白不撿,誰撿了就是誰的。抬棺材的人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喲。當有的紅包飛到他們身邊時,不是用手去抓就是用嘴去唅,那么落到地上乍辦呢,你總不能把棺材放在地上去撿嘛,想要的話就只有用足趾去夾了。
有一支送葬的隊伍要經過一個懸崖上邊,懸崖有五米多高。懸崖上有一段路很窄,八個人抬起棺材打擠一點剛好能過得去,抬棺材的隊伍經過這里時,撒五谷的人照樣撒五谷、紙錢和紅包。一個人在用嘴去唅紅包的時候失腳掉下懸崖,抬棺材的八個人是一個整體,一人失腳后其余的人也穩不住陣腳,八個人連人帶棺材一齊掉下懸崖。抬棺材的人當場被棺材壓死兩個,受重傷三個,棺材摔得五零四散,死人的頸子被摔斷,頭滾到一邊。嗚呼!喪劇沒完又加悲劇。你看這悲劇又如何收場喲。死者的家屬告抬棺材的,抬棺材的告撒五谷的,撒五谷的告那個見錢眼開用嘴去唅紅包的,唅紅包的人已經死了,死者家屬又去告埋喪的,罪魁禍首究竟是誰呢?
喪葬最后一關就是入土埋葬,死者家屬或者死者生前預先要告訴道士,墓地選在什么地方。這是歷代帝王和百性都很重視的問題,都要選擇風水寶地,因為有一種說法:祖墳葬得好,后輩兒孫就會發達興旺。所以人們都盡可能利用自己的條件選擇好自己的墓地。有的人還活著就把自己的墓地選好并修建好了。
在四川一個丘陵地區有一農家,他家附近有一座孤山,像一個很大的錐形,相對高度200多米,比周圍的山都高,人站在山頂上向四周一看,那真是一覽無余。除一邊是陡崖外,其余三方都是五六十度的不規則的陡坡。
這山就是這個農民的,死者生前就找道士觀察過,說這個山頂就是一個作為墓地的難得的風水寶地。于是生前就留下遺屬,死后要埋葬在這里。
這個農民死后,家屬給他制了一口楠木的大棺材,少說也有五六百斤重。埋葬的那天,人們把棺材抬到山腳下就犯愁了,怎么抬上山頂去,靠八個人抬是根本抬不上去的。有的人就出主意,棺材下面用滾筒滾,人站在山上面拉,又有的人說,在棺材下面墊滑杠,這些辦法都式過,都不行,因為山坡很不平整。又有人說,采取螞蟻搬家的辦法,把棺材抬到肩膀上,棺材周圍能站多少人就擠多少人,一起往上抬。實際施行起來,前面抬的人不好使勁,后面抬的人吃不消,因為坡陡,棺材的重量大部份都分解到后面去了,并且棺材在兩側人的肩膀上一直向下滑動。這不行,那不行,在場的人都被難住了。在大家為難之時,一老者從此經過,了解了此情況以后,建議把棺材拆開來,遺體和棺材分別抬上山去以后再組裝。這樣一來遺體就只好用人背了,好在當時正逢冬季,遺體沒有腐爛,但還是沒有人愿易背,最后只好由孝子們輪換背,才將遺體背上山去。真是死人折騰活人喲!
社會在前進,舊的殯葬習俗也要改,現在城市里實行火葬就簡便多了,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