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是明朝內(nèi)閣首輔,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與楊士奇、楊溥并稱為三楊,又因為其居住地而被稱為東楊。楊榮是明朝非常重要的大臣,歷仕五朝,輔佐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
楊榮隨朱棣北征之時,有一次與胡廣、金幼孜等人中途迷了路。朱棣派宦官前去尋找,找到后因為宦官走的比較快,沒多久他們?nèi)擞衷谟墓戎忻粤寺贰_@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沒多久金幼孜從馬上跌倒,楊榮下馬為其整理衣物,并將他扶上了馬。不過金幼孜走了沒多久,又從馬上摔了下來,原來他的馬鞍已經(jīng)裂開,金幼孜坐不穩(wěn)。
楊榮想了一下,將自己乘坐的馬匹讓給了金幼孜,而自己前去乘坐那匹沒有馬鞍的馬。相對于楊榮的仗義出手,胡廣卻是根本不管金幼孜的難處,金幼孜兩次從馬上摔下來,胡廣都未曾停留回頭,反而一心往前行。
后來楊榮乘坐沒有馬鞍的馬匹,從晚到早,非常疲勞。次日出山,從遠(yuǎn)處看見朱棣軍的左掖。因為沒有馬鞍,不敢跑快,一直走到中午才到中軍拜見朱元璋。
朱棣看見楊榮之后,問候了一番,并且對他的義氣表示贊許。楊榮卻表示:這是僚友的本分,從交情來說應(yīng)該這樣。朱棣卻說:胡廣不是僚友嗎,為什么不回頭而前行也?可見朱棣對楊榮表現(xiàn)的滿意。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之時,在仁宗時期就不符官至的漢王朱高煦發(fā)動叛亂。朱高煦是仁宗朱高熾的弟弟,早些年因為跟隨朱棣征戰(zhàn)而備受朱棣贊揚。甚至讓朱棣曾經(jīng)有過,立朱高煦為太子的打算。只不過后來,因為朝中大臣的阻止,最終還是立了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眼見著自己有登頂高位的希望,朱高煦自然不可能放棄。當(dāng)初朱高熾登基之時,因為名正言順,而且有大臣開路,所以朱高煦沒有篡位的機(jī)會。現(xiàn)在朱高熾身死,朱瞻基繼位,朱高煦便仗著朱瞻基年輕,就起了心思。
朱高煦謀反的消息傳來,朱瞻基一時有些慌亂,不知該如何處置。于是拿著這件事情詢問楊榮,楊榮思考一番,建議朱瞻基先下手為強(qiáng)。既然已經(jīng)明確肯定朱高煦要反,不如趁著漢王一黨還沒有準(zhǔn)備完全的時候搶先進(jìn)攻,這樣有很大的把握順利解決此事。
朱瞻基采用了楊榮的意見,搶先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樂安,朱高煦被迫投降,叛亂很快被平定。
朱棣去世之時,正是他第五次北征的回軍路上。皇帝在京城之外去世,對整個國家政局的影響不可謂不大。而且當(dāng)時雖然朱高熾是朱棣名正言順冊封的太子,但是漢王朱高煦卻仗著朱棣的寵愛,對皇帝的位置虎視眈眈。所以這個情況如果處理的不好的話,肯定會引發(fā)一場政變,乃至于國家局勢不穩(wěn)。
面對如此緊急的局勢,楊榮和其他大臣共商應(yīng)對之策,最終拍板決定,隱瞞朱棣去世的消息。他們命工部官搜取軍中所有錫器,銷熔后打造成一只圓桶,將遺體裝置桶內(nèi),再密封桶口,而將承造的工匠殺之滅口。同時也命光祿官每天三餐照常進(jìn)膳。軍紀(jì)號令更加嚴(yán)明,直到入境,竟無人察覺朱棣已駕崩。回到京城之后,順利輔佐太子朱高熾登基。
有人認(rèn)為,楊榮等人將朱棣放在圓桶中密封帶回京城,讓朱棣死后如此凄慘,實在不是一個忠良的大臣。這個觀點明顯是錯誤的,對于一個皇帝如何并不是當(dāng)官最重要的平判標(biāo)準(zhǔn)。事實上,從天下百姓來看,能否對天下做貢獻(xiàn),才使平判一個官員優(yōu)劣的標(biāo)準(zhǔn)。
楊榮等人處理朱棣去世一事,雖然看似對不上舊主,但是卻穩(wěn)定了政局,使得新帝能順利登基,保證了天下正統(tǒng),絕對算的上是一位機(jī)敏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