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讓生于公元941年,去世于公元1011年,是在遼朝任職的漢族人。韓德讓起于景宗,在遼圣宗時期權(quán)勢達到鼎盛。
最開始的時候,在遼景宗時期任東京供奉官,以嚴謹著稱,后來升為上京皇城使。乾亨元年秋天,代父親韓匡嗣留守南京,恰遇宋軍來犯,因為守衛(wèi)有功,成功等到援軍到來,解南京之圍,順勢又在高粱河一帶大敗宋軍,所以征為南院樞密使。
遼景宗去世之后,韓德讓與蕭太后密議,立當(dāng)時只有十二歲的梁王繼位,這就是后來的遼圣宗。
遼圣宗繼位之后,尊生母蕭綽為皇太后,攝國政。韓德讓也因為擁立有功,受到蕭太后寵信,與耶律斜軫同輔圣宗。
遼圣宗前期,在蕭太后和韓德讓的共同努力下,大力推行漢法,將遼朝帶入了一個興旺繁榮的時期,一直達到遼國權(quán)勢鼎盛。而韓德讓也因此位置高位,集遼、漢軍政大大權(quán)為一身。不僅如此,統(tǒng)和二十二年被賜姓耶律,二十八年賜名隆運。這就意味著韓德讓由此脫離了奴隸的身份,成為了一名契丹貴族,為遼朝最大漢臣。
相比于韓德讓在遼朝的權(quán)勢地位有多高,政治影響有多大,大部分老百姓還是比較關(guān)注他和遼國太后蕭太后之間的桃色秘聞。
蕭太后,全名蕭綽,小字燕燕,拔里氏后裔,是遼朝著名的政治家。蕭太后是遼景宗時期的皇后,遼圣宗繼位之后被尊為攝政太后,成為遼圣宗一朝的關(guān)鍵人物。
遼圣宗繼位之時,年僅十二歲并不足以擔(dān)當(dāng)一國重任。所以在遼圣宗親政之前,遼朝的國政一直是由蕭太后決策的。蕭太后十分倚重韓德讓,不僅重用韓德讓,授其高位,并且還聽從韓德讓的建議,在遼朝實行漢法。后來下令去除韓德讓的奴隸身份,賜其國姓,成為契丹貴族。
只說這兒,韓德讓和蕭太后不就是正常的工作關(guān)系和君臣關(guān)系嗎?這桃色秘聞又是什么說法?
韓德讓與蕭太后之間的關(guān)系受到大家議論,在與蕭太后曾經(jīng)對韓德讓這樣說過:吾常許嫁子,愿諧舊好,則幼主當(dāng)國,亦汝子也。這句話出自《皇朝事實類卷》,大意是蕭太后說自己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與韓德讓有過婚約,如今愿意與韓德讓同修就好。這樣幼主繼位之后,幼主也是韓德讓的兒子。而后來遼圣宗也確實至父事之。
除此之外,統(tǒng)和六年,蕭太后還一反往常在皇宮中宴請群臣的舊例,而是在韓德讓帳室中擺下酒宴,大宴群臣,并命眾臣分朋雙陸以盡歡。這一場宴會,被后世人解讀為蕭太后和韓德讓之間的婚宴。
從蕭太后的話語和一些行為來看,的確足以讓人誤會。而且依照遼國契丹族的慣例,改嫁他人是常有的事情。就算蕭太后選擇嫁給韓德讓,也是合理合法的,所以說蕭太后和韓德讓之間有著特殊的關(guān)系,還真就說的過去。
韓德讓是漢族人,在遼圣宗一朝集軍政大權(quán)為一身,成為遼朝最大漢臣。他不僅幫助遼國治理內(nèi)政,將遼國推向了鼎盛時期,并且還曾經(jīng)多次跟隨蕭太后伐宋。鑒于其漢族人的身份,許多人都將韓德讓當(dāng)做漢奸對待。
然而要真來論一論,韓德讓的漢奸之名并不那么名正言順。
韓德讓雖然是漢族人,但是卻早已并不屬于北宋臣民。早在韓德讓祖父韓知古一代就被擄劫到遼朝為奴,隨后入朝為官,官至中書令。韓德讓的父親也生活在遼朝統(tǒng)治之下,曾經(jīng)為遼朝官員,封燕王,后因為與宋作戰(zhàn)失利降秦王。
經(jīng)過祖輩的演化,實際上到了韓德讓這一代的時候,他已經(jīng)算是遼國人了。因此并不存在背叛北宋,為漢奸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