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他們只需問聲:“你要什么?”便可開啟婚姻的另一條幸福之路。
我的母親是個非常好的人,自小,我就看到她努力地維持一個家。
她總是在清晨五時起床,煮一鍋熱騰騰的稀飯給父親吃,因為父親胃不好,早餐只能吃稀飯。然后,還要煮一鍋干飯給孩子吃,因為孩子正在發育,需要吃干飯。
每個星期,母親會把榻榻米搬出去曬,曬出暖暖的太陽香。每天下午,母親總是彎著腰,刷著鍋子,我們家的鍋子每一個都可以當鏡子用。晚上,她努力蹲在地上擦地板,家里的地板比別人家的床頭還干凈。
我母親是個認真辛勞的好女人。然而,在我父親的眼中,她卻不是一個好伴侶。我成長過程中,父親不只一次表示他在婚姻中的孤單,不被了解。
我的父親是個負責的男人。他不抽煙、不喝酒,工作認真,暑假還安排孩子們的作息,他是個盡責的父親。他喜歡下棋、書法,沉浸在古書的世界。父親是個好男人,在孩子們眼中,他就像天一樣大,保護教育我們。
只是,在我母親的眼中,他也不是一個好伴侶,我成長的過程中,經常看到母親在院子的角落中,暗暗無聲地掉淚。
父親用語言,母親用行動,表達了他們在婚姻中的痛苦。成長的過程中,我看到、也聽到父親與母親在婚姻中的無奈,也看到、感受到他們是如此好的男人與女人,值得一樁好婚姻。
可惜的是,父母在世的歲月中,彼此的婚姻生活都在挫折中度過,而我也一直困惑地問自己:“兩個好人為什么沒有好的婚姻?”
我長大后,進入婚姻,漸漸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婚姻的初期,我就像母親一樣,努力持家,努力地刷鍋子、擦地板。奇怪的是,我不快樂;我的先生似乎也不快樂。我心中想,大概是地板不夠干凈,飯菜燒得不夠好,于是,我更努力擦地板,用心做飯。可是我們人還是不快樂。
直到有一天,我正忙著擦地板時,先生說:“老婆,來陪我聽一下音樂!”
我不悅地說:“沒看到還有一大半的地方沒有擦!”
這句話一說出口,我呆住了,好熟悉的一句話,在我父親母親的婚姻中,母親也經常這樣對父親說。我正在重演父母親的婚姻。
“你要的是?”我停下手邊的工作,看著先生。想到父親。
他一直在婚姻中得不到他要的陪伴,母親刷鍋子的時間都比陪他的時間長。不斷地做家事,是母親維持婚姻的方法,她給父親一個干凈的家,卻從未陪伴他。她有她的方法愛父親。
而我,我也用我的方法在愛著我的先生。我的方法也是母親的方法,我的婚姻好像也在走向同一個故事“兩個好人卻沒有好婚姻”。
我的領悟使我做了不一樣的選擇。
停下手邊的工作,坐到先生的身邊,陪他聽音樂,遠遠地看著地上的抹布,像是看著母親的命運。
我問先生:“你需要什么?”
“我需要你陪我聽聽音樂,家里臟一點沒關系,以后幫你請個傭人!”先生說。
“我以為你需要家里干凈,有人煮飯給你吃,有人為你洗衣服……”我一口氣說了一串應該是他需要的事。
“那些都是次要的呀!”先生說,“我最希望你陪陪我。”
原來我做了許多無用工,這個結果實在令我大吃一驚。
我們繼續分享彼此的需要,才發現我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愛對方,而不是以對方的方式。
自此以后,我列了一張“先生的需求表”,把它放在書桌前。
有些項目比較容易做到,有些項目比較難,像是“聽我說話,不要給建議。”這是先生的需要。如果我給他建議,他說他會覺得自己像笨蛋。我想,這真是男人的面子問題。這對我實在是一條不容易學習的路,不過,比擦地板要輕松多了。
而我們在需求的滿足中,婚姻也愈漸美好。
現在,我知道父母的婚姻為何無法幸福,其實,他們只需問聲:“你要什么?”便可開啟婚姻的另一條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