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以后,免不了些應酬。母親傳達給我的觀念是:酒可以少喝點,酒是糧食釀的,煙就不要抽了,百害無利啊!
人常說多子多福,我想是吧!每逢過年家里總是最熱鬧的,當然少不了一個習俗——吃餃子。我會在適當的時候幫下忙,我包餃子也是學著母親樣子,我一直想包個小魚給她看,卻一直包的不好,心中不免遺憾。大哥不屑于做這些小事,三弟對家電上頗有研究,記得家中電視、萬年歷掛表壞了,都是三弟自己修好的,我想他會在某處等著吃飯吧!
敬過神靈,餃子回了鍋,母親用勺子攪了兩圈舀了兩個熱氣騰騰的餃子,轉身看向我:“奇,要不你來嘗嘗。”隨著那幾許霧氣升騰,我不覺看向母親,歲月流年,母親已經習慣留著一頭短發,短發其中不知又多少白發,眼袋凝重,我想母親年輕時候,明銳有神的眼睛應該更適合她。
不等我回話,她已漸步走過來,我站起身形,邊揮手答道:“剛才神靈說過,可以吃了。”我抄著剛包過餃子的筷子還未放下,便被母親一把抓住,試圖讓我夾個餃子來。
我稍退了下說:“還是先我給爸嘗一下,他這一年辛苦。”“俺兒子說的對呀!我也該享享口福不是。”身旁父親正經答道,大有借桿往上爬的意思。
“養家糊口該是你的本分,餃子你可沒包幾個啊!”母親笑著說完,又走近一點微笑示意讓我下。
我歉意笑了笑,信手用筷子在餃子上輕輕戳了下。“可以吃了,你看這熟的餃子一扎就透”。母親聽完又笑了,這才拿去給父親嘗鮮,我也不覺得笑出聲來。
大年初一至元宵節,期間都有廟會,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好多人去焚香祈福。我們一家人也不例外,坐車過去只需30分鐘左右,山下會有好多賣小玩意的,往年我去吃喝玩樂少不了的,沒想到今年更熱鬧。
陪著父母上香祈福,下山路已經很累了,我想父母也餓了,剛想帶他們去找點好吃的,母親在旁提醒了我:“你爸已經去買燒餅了,你們在這等下就好。”
我知道母親崇尚節儉,常教導我說:“是飯都充饑,是衣都擋寒。”我心中雖有不滿也不好說出口,直到下午回了家,才混了頓飽飯。記得當晚母親找我們幾個兄弟談話,“我知道今天讓你們餓著肚子回來不好,可誰又想過、現在家里任務重啊!好不容易蓋了幾套房子,將來你們兄弟娶媳婦都用錢啊!”我不善言辭,只恨自己沒用,不能幫他們分擔什么,再后來,只記得那天很晚才睡。
過了年,父親要出去工作,臨行前母親將早已準備好的炒花生交給父親,看樣子包裝的很好,大號的購物袋就用了兩個,至于之前剩下的早已經被我們瓜分殆盡。
母親曾說過,父親很喜歡吃生瓜梨棗。記得那天傍晚很泠,母親說家里有些花生我們炒來吃吧,再說你爸也要回來了,免得嘴上寂莫。我欣然同意,母親不知道從哪里找了一口鐵鍋,邊上還缺了一角,誰知道今天還能用著。我點了火,沙土在鐵鏟的翻動下“沙沙”作響,“差不多了”母親說著隨手提起籃子倒了一些花生,,看這一層一層覆蓋的沙土,我想唯一能做的就是幫母親管好火候吧!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點起了蠟燭,應著灶堂口的火光,仿佛這兩個人也是被份溫暖的包圍著。母親一邊忙活看向翻炒的花說:“這些花生都是我在地里撿來的,你說要是落在土里面多可惜呀,今年要不是在外忙于掙錢,家里又有幾畝地掛心,我收獲可不止這些呀”!母親輕松說著,我心中不免壓抑沉重,這些年我們兄弟都出去工作,母親在家忙里忙外著實辛苦,聽說一下雨母親就會腰疼,受不了潮氣,估計也是這幾年落下的毛病,不覺心痛……
母親是窮苦出身,家里姐妹中她是最后一個出閣的,為家里出力最多。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早些年母親娘家主要經濟來源就是依賴一輛破拉車,從很遠的山上裝滿石頭,然后由我姥爺前面壓著車桿,幾個兒女在后面推拉,就這樣一步步挪到家的。吃過姥姥做的飯,還要用錘子把運來的石頭砸成小石子,就這樣一錘一錘的砸,一車石頭也不過賣幾毛錢,那時候的人有的是力氣,可憐的是辛苦了一輩子。
我承認我是個不喜歡做家務的人,偶然的機會下翻起柜子,發現一件灰白相間的風衣,表面都是毛絨絨的,看起來就很暖和,可惜看起來年代久遠,本來白色的地方看起來顯得暗黃,也從來沒見母親穿過。后來母親告訴我,這件衣服已經20多年了,是在跟父親訂婚以后,父親給送的禮物,是的,已經過去20多年,想想那個時候的愛情也是簡單,或許就跟這件衣服一樣,只為這一人吧!
母親說,她想去看看海,我想等我們幾個兄弟將來都成家了,內心便可以安定下來,她是愿意跟我們去看海的,當然,還有我愛的父親。我是一只風中迎起的風箏,無論我飛的多高多遠,我相信思念的弦都會緊攥在母親手里。我很慶幸這些年能在母親的教導下成長,讓我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去應變一切,感謝我的母親,我最愛的娘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