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北野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民族的較量實際上是年輕母親的較量。他是通過在不同國家所見到各類母親對孩子的不同教育方式而提出的這個結論。
有一次,北野在中國農村看到,幾個小孩在一塊兒玩,一個被另一個欺負了,那個被打孩子的媽媽聽見哭聲趕過來,厲聲吼道:“你干嗎打他,再打他我揍死你。”
這使他想起在英國曾見過的同樣一個場景:那位被欺負小孩的母親卻對另外幾個小孩講:“你們為什么欺負他呢?難道你們不友好嗎?”
英國母親在跟小孩講道理,而那位中國媽媽對孩子沒什么理由好講。這種中國媽媽的教育方式起碼有兩點不好的后果:一是使孩子養成依賴性,依賴強權;二是會養成一種非理性性格。
還有一次,北野在一位英國朋友家玩,三歲的小男孩要與北野一起洗澡,北野答應了但沒有這樣做。結果孩子的媽媽急了:你怎么可以騙孩子呢,你不愿意去可以不答應嘛。北野很不好意思,同時也想起在我們國家的一個普遍說法:哄孩子。被哄大的孩子會相信別人嗎?
北野講完了他的故事,我又想起一位老師的故事。
老師是村中一位民辦教員,他有三個女兒,都在讀書,大女兒在讀高中。家里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有人勸他:孩子學習成績一般,估計考不上大學,回家種地算了。這位老師回答說:我知道她考不上大學,可她將來要做母親啊,今天多讀些書,對她將來教育孩子會有用的。
教育孩子是人一生中最能體現價值的事情,母親的素質就是民族未來的素質,孩子的未來就是這個國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