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達6歲那年,母親發現兒子走路經常會莫名其妙地摔倒,起初并沒引起注意,可是有一次上樓梯時,母親看到兒子的雙腿軟綿綿的,抬了幾次竟然沒有邁到臺階上。母親突然意識到出問題了,立即帶兒子到醫院檢查。
經過一系列的檢查,邵達被確診為“進行性肌肉萎縮”,母親沒聽說過這種病,只是不相信兒子會患上這樣的病。母親抱著僥幸的心理,帶兒子跑遍了徐州的多家醫院,得到的診斷結果都是一樣的。這一輪下來,母親對這種病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意識到了這種病的嚴重性,但她依然沒有放棄,帶兒子又跑遍了全國各大醫院,可得到的結果依然是治不好,醫生預言邵達只能活到18歲,如果照顧得好也許生命會延長。
邵達的肌肉細胞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地萎縮。起初的幾年,父親背著他上學,就是想讓他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可以接受教育,享受生活。令父母沒想到的是,兒子的病情惡化得飛快,到12歲時,雙腿已經無法正常行走了。沒過多久,邵達連坐著的力氣都沒有了,本來學習成績不錯的他不得已停止了學業。
起初躺在床上的日子,邵達的心里是很煎熬的,但他可以自己翻動身體,還可以靠看電視、看書來打發時間。在電視中,邵達看到和自己相似的病情,他知道自己可能活不過18歲。在得到母親的證實后,邵達的情緒起伏很大,他無法接受這個現實,脾氣也越發地暴躁。
母親能理解邵達心里的痛苦,每天干完農活回到家,就給兒子按摩、擦洗身體,為了不讓兒子生褥瘡,夜里每隔兩個小時母親就要起床幫兒子翻一次身。天氣好的時候還會把他抱到院子里曬太陽。邵達看母親整日忙碌著,慢慢地心態也變得平和了。
父母這些年務農所掙的錢都用在給邵達看病上了,家里一貧如洗,根本沒有能力支付呼吸機的費用。邵達病情穩定后,從醫院租了氧氣袋,母親本以為氧氣袋可以代替呼吸機,可沒想到剛到家邵達就出現呼吸困難的癥狀。母親看邵達又一次憋得臉色鐵青,情急之下,母親想起她在醫院看到的醫生用手按壓胸部幫助病人呼吸的方法,她模仿著在邵達的胸口按壓了幾下,沒想到邵達不再使勁吸氣了,臉色也慢慢恢復了。母親像發現了救命稻草一般,從那一刻起,和父親輪流做起了邵達的“呼吸機”。母親每兩三秒就要按壓一次,如果間隔幾十秒沒做按壓,邵達的臉色又會憋得鐵青,甚至會抽搐。要是間隔幾分鐘,邵達很有可能因為呼吸困難而被奪去生命。母親一天中除了父親接替她去做飯、吃飯的一個小時和睡覺的三個小時外,大約有20個小時的時間都在給邵達做按壓。
三年來,母親不斷地給邵達按壓大約有6570萬次,致使手關節已經變得僵硬,吃飯拿筷子都很吃力。白天除了心臟按壓,母親還要用另一只手幫邵達做按摩,一天下來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夜里依然不能停止。父母約定凌晨三點交接,在最難熬的黑暗之中,母親困了就在自己的手上狠狠地咬一下,以此來趕走瞌睡蟲,等父親來接替時,母親的手背上已經都是牙印了。即使這樣,母親對邵達的心臟按壓一刻也沒停止過,也從沒讓他長過褥瘡。
有記者采訪時問邵達的母親:“這三年的日夜輪流守護這么辛苦,是如何堅持下來的?”母親布滿紅血絲的眼睛中流露出愛憐的神情,說:“孩子被病痛折磨已經很痛苦了,我們又不能替代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照顧他,這就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母親樸實的話語里流露出對兒子深深的愛。這份愛堅如磐石,重如泰山。
用愛譜寫生命延長線,一對父母用這份愛創造了奇跡,譜寫了一段頑強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