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世界愛鳥日那一天,芬蘭維多利亞國家公園應廣大市民的要求,放飛了一只在籠子里關了4年的禿鷹。事過三日,當那些愛鳥者們還在為自己的善舉津津樂道之時,一位游客在距公園不遠的一片小樹林里發現了那只禿鷹的尸體,解剖發現,禿鷹死于饑餓。
禿鷹本來是一種十分兇悍的鳥,甚至可與美洲豹爭食。然而,由于這只禿鷹在籠子里關得時間太久,養尊處優,遠離了競爭的天敵,結果喪失了野外捕食的求生的起碼能力。
從禿鷹長期遠離天敵退化致死,使人聯想到美軍為研制MIA2型坦克而請個“天敵”做搭檔的往事。
海灣戰爭之后,美軍提出一個全新的理念:戰爭狀態下士兵的“生存能力”比“作戰能力”更為重要。于是,研制世界上最堅固的MIA2型坦克防護裝甲,被列為改進美軍裝備的當務之急。
喬治巴頓中校,是美國陸軍中最優秀的坦克防護裝甲專家之一。他接受研制MIA2型坦克裝甲的任務后,立即請來了一位“天敵”做搭檔,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的著名破壞力專家邁克馬茨工程師。兩人各帶一個研究小組開始工作,所不同的是,巴頓帶的研究小組,負責研制防護裝甲;邁克馬茨帶的則是破壞小組,專門負責摧毀巴頓已研制出來的防護裝甲。
剛開始的時候,馬茨總能輕而易舉地將巴頓研制的新型防護裝甲炸個稀巴爛。隨著時間的推移,巴頓一次次地更換材料,修改設計方案,終于有一天,馬茨使盡渾身解數也沒能奏效。這樣,一種世界上最堅固的坦克防護裝甲,在這種近乎瘋狂的“破壞”與“反破壞”反復試驗、反復較量中誕生了。
這種被稱之為“艾布拉姆”式的MIA2型坦克,其防護裝甲可以承受時速超過4500公里、單位破壞力超過1.35萬公斤的打擊力量。因此,巴頓與馬茨這兩個技術上的“冤家”對手,同時榮獲了紫心勛章。
巴頓中校事后深有感觸地說:“事實上,有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我們請馬茨做‘天敵’就是請他做我們的冤家對手,就是請他幫我們找到問題,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這方面他做得真是很好,幫了我們大忙。一句話,我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請到了一個好的‘天敵’做搭檔。”
人生哲理:面對問題,我們不能退縮,因為退縮并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努力尋求解決之道,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