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人為善是處理好人際關系的基本條件,而保持一顆善良的心更是做一個好人的前提。
好人的標準是什么?這是社會上頗有爭議的一個話題。毛澤東同志認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是好人,國學大師季羨林認為“考慮別人比考慮自己稍多一點就叫好人”,王選院士認為好人的“標準還可以降低一點,考慮別人和自己一樣多,就是好人”……但如果簡單總結歸納一下,無論是持哪種觀點,修身都是必須的。只有這樣,人們才能不去碰觸道德的底線,才能成為好人。
人之初,性本善。由于物質經濟的不斷發展,現在的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浮躁的時期。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人與人之間缺少了信任與真誠,多了虛假,多了猜疑,多了攀比與競爭,給生活在這個世間的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如何靜下心來,去除浮躁,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做一個好人,多做幾件好事,過上那種我們向往的真實、樂觀、輕松、安定的生活,這是我們不得不去認真思考的一個現實問題。
好人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在現實生活中,有欲望是正常的,大人有大人的欲望,小孩有小孩的欲望,窮人有窮人的欲望,富人有富人的欲望,不一而足。但關鍵是我們的欲望不能成為填不滿的黑洞,不能超越道德的底線。普希金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里,漁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馬上就要木房子,有了木房子,她要當貴婦人,當了貴婦人,她又要當女皇,當上了女皇,她又要當海上的女霸王,讓那條能滿足她欲望的金魚做她的奴仆,這就越過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過大,必然爆破。因為凡事總有限度,一旦過度,必受懲罰,這是樸素的人生哲學,也是自然界諸多事物的規律。
民間流傳的許多具有勸誡意義的故事,也在提醒人們克制自己的欲望,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據說印度人為捕捉猴子,制作一種木籠,籠中放著食物。猴子伸進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來。要想拿出手來,必須放下食物,但猴子絕對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沒有“放下”的智慧,我們有“放下”的智慧嗎?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有的人有的時候有,有的人有的時候沒有。有的人能抵擋金錢的誘惑但未必能抵擋美女的誘惑,有的人能抵擋金錢美女的誘惑,但未必能抵擋權力的誘惑,人總是會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東西,這就是人的弱點,也是許多人覺得好人難做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現在的社會正面臨著多元價值觀的考驗,虛名與浮利無時無刻不在挑戰著我們的道德底線。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想靜下心來做點事情,還真的不容易。但浮躁的總歸是浮躁,冷靜地觀察一下周圍,能夠靜下心來做事的也真的不少。“我有獻血證、匯款單據、感謝信,這是我一生的寶貴財富,看著它們,有一種溫暖的感覺。”當代道德楷模郭明義這樣說。在助人為樂中,郭明義感悟到什么是最有意義的人生。30年間,他堅持不懈學雷鋒,生動地標注著人們心中對道德的質樸追求和精神向往。這種追求與向往,不因風雨砥礪而失色,不因時代變遷而蒙塵。
做一個好人真的很難嗎?很多時候,我們做事情往往半途而廢,在開始的時候是一腔熱血,一受到挫折就熱情消退,最后完全放棄,回歸自私和冷漠。是什么原因讓我們放棄了呢?是浮躁的心理,是欲望過多、急于求成、不愿面對困難的浮躁心理。毛澤東同志說過,“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去堅持,從保持一顆善良的心開始,真正的靜下心來,認真地去學習、去努力、去追求,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一個方面一個方面去改變,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去解決,我們做得就會比現在好很多。
上一篇:韓老師班上的犟孩子
下一篇:復旦女孩,在歐洲當農場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