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劉邦聽從韓信計謀:分兵北舉對楚實施戰略包圍的“以勢制楚”策略,后又聽從張良的建議:利用項羽與英布、彭越之間的矛盾,拉攏英布和彭越,結果英布和彭越反楚。這樣一來大大地減輕了劉邦所率漢軍主力在成皋正面戰場上的壓力。
韓信北上,接連滅代、破趙、定燕,穩固了河北的局勢,又在濰水之戰,大破楚齊聯軍,斬龍且,齊國覆滅。齊國覆滅后,韓信聽從范陽說客荊徹之計,要漢王封他假齊王,漢王劉邦十分不高興,怒罵道:“這個胯下匹夫,真乃小人,江山半壁還在項羽手中,就急于要封,實在可惡!”
張良、蕭何急忙勸漢王劉邦說:“眼下戰局雖然大有好轉,如果不給韓信加封,他真的反了,其后果不堪設想,你封他真齊王,讓他高興高興,合力戰敗項羽之后再說。”劉邦鑒于局勢無奈,只好封了韓信為真齊王。
劉邦封韓信為齊王之后,韓信就安心堅守在齊國為王。徹底形成了對項羽包圍的局勢。公元前203年8月,漢王劉邦反復思考之后認為:通過兩年多的拉鋸作戰,項羽的楚軍兵員近于枯竭,糧草也難以補給,漢軍終于可以與項羽決一死戰。于是,漢王劉邦就火速傳書給韓信,要韓信前來商討組成聯隊對項羽作最后合圍,徹底殲滅楚軍。
韓信接到書信,將書信捧在手中,反反復復的思考著:去還是不去,真讓他拿不定主意。他想荊徹的那些話確實有幾分道理,就此罷手不與劉邦聯手,天下肯定三分!不過他總也覺得這樣對不住漢王,漢王的確對自己不薄,心想,當初自己在項羽軍營,項羽從沒有把自己放在眼中,要是沒有漢王的重用,也許今天自己仍然流落街頭胯下匹夫,只有漢王的重用,才顯自己今天的才能,背棄漢王似乎有背信棄義,非君子之為。可他又想,如果和漢王聯手,滅了項羽,漢王勢力必定壯大,自己今后會又怎樣?韓信沒了主意,感覺這個決定比戰場上打一大仗還要難得多,一連幾天不思飯菜,一個人悶在王府,苦苦的盤算著。
新齊王韓信正愁無奈,這一天,范陽說客荊徹要求覲見,韓信聽說荊徹要見,十分高興,如獲救命之草般,急忙召見。
荊徹來到齊王府,韓信沒有直截了當的就把自己的拿不定主意的事告訴荊徹,他覺得那樣會讓荊徹小看于他。
韓信見荊徹,很熱情一陣寒暄,然后讓座于荊徹,把話題放在孫子兵法之上與荊徹夸夸其談起來,每談一事二人各所己見。忽然,荊徹道:“齊王近日面色憔悴,唇血不盛,定飲食不佳,或以病疾,或以心思所致,然觀其神像是有病疾,聽其言卻鏗鏘有力又不像是有疾病,定有難事壓心,齊王可說與我聽聽?也許鄙人可給齊王解難。”
韓信看荊徹看出自己心思,也不再藏著掖著,干脆來個竹筒倒豆子——一下子桶個干凈。
韓信道:“是有件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也想聽聽謀士你的高見。”于是韓信就把漢王劉邦召見他議事的事情告訴了荊徹。
荊徹道:“你聽說過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典故嗎?”
韓信搖了搖頭說道:“什么意思?”
荊徹道:“意思是說:狡猾的兔子一死,狗也很快成為人們的食物。鳥被打盡的時候,人們把良弓也束之高閣不用了。這種情形,先前的例子很多。你比如:
武安君白起為將者,生殺大權操于一手,秦趙長平一役,坑殺趙兵40萬,何等的威風,使趙國10年沒有精壯壯之兵,聞風喪膽于朝野,功高之蓋主,他不諳政事,拒王命而不從,終死于秦相范睢之手;
伍子胥楚國人。他的父親伍奢得罪于楚平王,遭滅族之禍。伍子胥只身投奔吳國。他幫闔閭奪得吳國王位,又發展了吳國的軍事力量,可算是也受到重用。后又率軍隊攻破楚國,是楚國亡,他開棺鞭笞楚平王尸骨以泄自己心頭仇恨。伍子胥給吳王可算是有大功之臣,但最終怎樣呢,還不是被吳疏遠,以致被迫自刎。
春秋時期最后一位霸主勾踐完成了雪恥復國大業的。是如何對待文種和范蠡兩位有功之臣的呢?勾踐復國之后,范蠡曾勸戒文種說:“勾踐為人,可共患難而不可共享樂。”要文種和他一起功成身退,但文種不以為然,后為相國。但好景不長,勾踐國安不久就開始猜疑文種,讒臣也開始大肆講文種壞話。你要知道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啊!公元前472年,勾踐召見文種,勾踐說:“九術之策,今用三已破強吳。其六尚在子所,愿幸以余術,為孤前王于地下謀吳之前人。”賜文種一把劍,令其自裁。鳥飛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話就是從哪兒說起。
趙之名將李牧用兵神出鬼沒,抗擊匈奴,居代郡,守雁門,屢挫匈奴,一役斬首十余萬,教胡人10年未敢南窺中原。后抗秦護趙,立戰功無數,保弱趙不為強秦所滅,然趙王昏庸多疑,聽佞臣郭開之言,疑其反,誅李牧。
商殃可謂秦之悍將,無論戰爭還是治國變法都極其罕見,經變法后的虎狼之師與東方列國大小百余戰,共計殲滅六國軍隊一百五十余萬,可說是功高蓋世。然當秦國強大了而商殃,跟吳起一樣因為得罪貴戚,而被車裂于市,哎!悲哉!悲哉!
荊徹講完,繼續說道:“現在的局勢對齊王你非常有利,項羽實力已經大大削弱,他不敢和你對決,也不敢和漢王劉邦對決,而漢王劉邦也不敢草率處置與你,更不敢輕易出兵與項羽決戰,這種局勢,對你非常有利,也正是你與漢王討價還價的大好時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韓信聽荊徹闊論,只是皺起眉頭聽,一言不發。荊徹又道:“你現在只要按兵不動,漢王與項羽必然談和,國必然三分天下。且漢王身邊謀士甚多像張良、蕭何等不會放棄滅掉項羽的機會,所以,你必須坐等加封,解除后顧之憂。”韓信似乎從荊徹的話語中明白點什么,愣了好久說道:“對!君子高見。”
韓信聽從荊徹之計,按兵不動,既不會見漢王,也不與項羽來往,占據新打下來的齊地,養精蓄銳。
漢王劉邦沒有調來韓信是又氣又惱,想動兵討伐項羽,便召集張良和蕭何商量。張良和蕭何竭力勸阻說:“漢王!萬萬不可,韓信是小出身,他不敢背叛漢王,也許他是想要加封,在項羽問題上,他永遠和咱們是一致的,要是我們窩里斗,高興的是項羽,我們兩敗俱傷,項羽就兵占上風。一旦項羽兵占上風,必然揮軍進攻,那是后果就難于駕馭。因此,暫時悠著韓信他的性子,觀其局勢日后再說。”劉邦這才壓了壓心中的火氣,決定暫時不理會韓信。
劉邦不去理會韓信,可在彭城失利時候,父親和妻子被項羽掠去,總是一塊心病放心不下,想來想去還是不知如何是好。恰在此時,項王使者求見。
再說項羽聽到成皋失守,大驚失色,急忙由睢陽帶領主力返回,同漢軍爭奪成皋,與漢軍對峙于廣武,欲與劉邦決一雌雄。可是漢軍依據險要地形,堅守不戰。雙方對峙數月,項羽無計可施。這時適逢韓信攻占臨淄,齊地戰事吃緊,項羽不得已只好派龍且帶兵20萬前往救齊,這就更加減弱了正面戰場的進攻力量。公元前203年11月,韓信在濰水全殲了龍且的部隊,平定齊國,使項羽的處境更趨困難。幾個月后,楚軍糧食缺乏,既不能進,又不能退,白白地消耗了力量,完全陷入了被動。
項羽腹背受敵,喪失了主動,陷于一籌莫展的境地。雙方強弱形勢已發生根本的變化。于是,項羽急派使者談和。
劉邦見項羽使者來也甚為高興,心中暗道:我正愁于父親妻兒沒救,這會兒一切問題便可解決。于是,劉邦以救出妻兒老小為前提和項羽商談,最后達成協議,項羽放歸劉邦家眷,并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雙方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