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之神——沃倫·巴菲特
財富檔案
20世紀最偉大的投資家。1999年末,美國《紐約時報》評出全球十大頂尖基金經(jīng)理人,巴菲特依然名列榜首。英國《金融時報》評選的最受尊重的企業(yè)家中,1999年巴菲特名列第六。2001年《福布斯》雜志富豪排行榜,以323億美元資產(chǎn)位居第二,僅次于比爾·蓋茨。
企業(yè)類型
投資。
成長記錄
1997年,海南出版社的一本傳記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而最初,它在美國的首版也是轟動一時的新聞,因為作者是《華爾街日報》的資深財經(jīng)記者羅杰·洛文斯坦,傳主則是著名的世界富豪——沃倫·巴菲特,篇首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一篇短文。蓋茨是這樣寫的:“他的笑話令人捧腹,他的飲食——一大堆漢堡和可樂——妙不可言。簡而言之,我是個巴菲特迷。”事實上,巴菲特不僅讓蓋茨為之著迷,他幾乎風靡了整個美國、整個世界。
他被喻為“當代(也許永遠是)最成功的投資者”。這位喝著百事可樂卻投資可口可樂的奧馬哈鄉(xiāng)下佬,舉手投足都牽動著華爾街——他的健康狀況甚至都會直接影響到股市行情的漲落。他就好像希臘神話中的邁達斯神,有點石成金術(shù)。人們對他的追隨和關(guān)注,形成奇特的“巴菲特現(xiàn)象”。
天生的生意人
1930年8月30日,巴菲特出生于美國內(nèi)華達州的奧馬哈市,他出生的時候,正是美國金融危機爆發(fā)最嚴重的時候,巴菲特剛滿周歲時,銀行證券銷售商父親就失業(yè)了。貧窮的家境使巴菲特從小就對錢產(chǎn)生了極大的渴望。
還是小孩子時,巴菲特就對數(shù)字特別敏感,他對數(shù)字的喜好超過了一切。這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幫助他在進入投資領(lǐng)域后比別人更能精確計算投資的風險和回報。當然,他最感興趣的還是金錢。5歲時,巴菲特在自家門前向路人兜售從祖父雜貨店里批出來的口香糖和檸檬汁。6歲時,在與家人去郊外度假時,他用25美分買了6聽可樂,然后在湖邊以5美分一聽的價格賣給游人。9歲時,他就知道通過收集瓶蓋來了解哪一種品牌的軟飲料生意最紅火。稍大后,他帶領(lǐng)小伙伴到球場撿大款用過的高爾夫球,然后轉(zhuǎn)手倒賣,生意頗為紅火。上中學時,除利用課余做報童外,他還與伙伴合伙將彈子球游戲機出租給理發(fā)店老板們,掙取外快。
1940年,10歲的巴菲特隨父親去了紐約。在這個世界金融中心,他被華爾街股票交易所的景象迷住了。一年后,這個少年第一次進行股票投資,以每股38美元的價格買進了一種公用事業(yè)股票,不久,這只股票的價格上升到了40美元,巴菲特將股票拋出。首次投資雖然賺得不多,但卻給他帶來了無比的喜悅。
1943年,巴菲特的父親當選為國會議員,全家要遷到華盛頓。雖然華盛頓是個大都市,但巴菲特卻異常留戀奧馬哈,他想以出走的方式抗議,但最后還是聽從了父親的意見,因為華盛頓的機會更多。在這里,巴菲特成為《華盛頓郵報》的報童。這年,才13歲的巴菲特,煞有介事地登記了自己的收入,提交了納稅清單,并拒絕父母為他代交稅款。
1947年,巴菲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攻讀財務(wù)和商業(yè)管理。在巴菲特沒有確定自己的投資體系之前,他和絕大部分投資者一樣做技術(shù)分析、聽內(nèi)幕消息。這就是真實的巴菲特,他不是一生下來就是個投資天才。
如果巴菲特當時繼續(xù)像其他人一樣,研究走勢圖和打聽內(nèi)幕消息,現(xiàn)在或許已經(jīng)破產(chǎn)。但是巴菲特從來就不是個盲從的人,他覺得教授們的空頭理論不過癮,兩年后便不辭而別,輾轉(zhuǎn)考入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成了著名投資專家、證券分析學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弟子。
格雷厄姆是個不同尋常的人。他告訴巴菲特,投資者的注意力不要老是放在行情顯示屏幕上,而應(yīng)放到發(fā)行股票的公司那里。投資者應(yīng)該了解的是公司的贏利、資產(chǎn)負債和未來前景,只有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或計算出一只股票的“真正價值”或“內(nèi)在價值”。他告誡巴菲特對華爾街要當心,不要聽信傳聞。
富有天才的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門生。格雷厄姆“嚴禁損失”的投資哲學,更成為日后巴菲特奉行的最高規(guī)則。巴菲特進而將其概括為自己恪守的法則:第一條法則是不許失敗。第二條法則是,永遠記住第一條法則。
然而,以“A+”成績畢業(yè)的巴菲特在找工作時,卻多次碰壁。1956年,他心灰意冷地回到家鄉(xiāng),決心自己一試身手。當時,他身無分文,但是巴菲特堅信,老師教的那些原則是他發(fā)財?shù)蔫€匙。在一次聚會里,他宣布自己要在30歲以前成為百萬富翁,“如果實現(xiàn)不了這個目標,就從奧馬哈最高的建筑物上跳下去。”
投資之神
1956年巴菲特建立了一個合伙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親朋好友湊了10.5萬美元,其中有他的100美元。他正式開始了自己的職業(yè)投資生涯。
巴菲特并不跑出去,聽最新的消息,他只是呆在奧馬哈的家中,埋頭在資料堆里。他每天只做一項工作,就是尋找低于其內(nèi)在價值的廉價小股票,然后將其買進,等待價格攀升。這正是格雷厄姆教給他的秘訣。這些遠遠低于其營運資本的股票果然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格雷厄姆的“點金術(shù)”百試百驗。
他的巴菲特公司第一年就集資50萬美元。合作者們分享3/4的利潤,巴菲特自己保留余下的25%。第二年的時候,巴菲特已經(jīng)管理著5間小規(guī)模的公司,總資產(chǎn)有50萬美元,但投資收益率高達10%。1958年回報率更高達41%,到1959年末,由巴菲特管理的資產(chǎn)已經(jīng)比原來的合伙人的投資翻了一倍。
在1962年~1966年的5年中,他公司的業(yè)績高出了道·瓊斯工業(yè)指數(shù)20~47個百分點,巴菲特合伙體投資回報較高的消息不脛而走,許多人找上門來,要求巴菲特管理他們的資產(chǎn)投資。到1966年,巴菲特管理的合伙資產(chǎn)已經(jīng)超過了4400萬美元。而巴菲特本人也在當年的《奧馬哈先驅(qū)報》上獲得“成功的投資業(yè)經(jīng)營人”的名頭。他實現(xiàn)了他的“百萬富翁”狂言。
在別人的眼里,股市是個風險之地,但在巴菲特看來,股市沒有風險。“我很重視確定性,如果你這樣做了,風險因素對你就沒有任何意義了。股市并不是不可捉摸的,人人都可以做一個理性的投資者。”他還說:“投資的決定可用六個字來概括,即‘簡單、傳統(tǒng)、容易’。”
巴菲特的眼光總是比別人更長遠,更敏銳,1963年捷運公司的倉庫遭受了巨額詐騙,損失了1.5億美元,股票大幅度跌落,許多人紛紛拋售,但巴菲特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捷運卡在生活中依然廣泛運用,它應(yīng)該只是面臨暫時的困難,于是他分批購買大量捷運公司的股票,最多時約占他的投資資金的40%。1965年,捷運公司開始走出低谷,1967年,股價飆升至每股180美元。巴菲特讓所有的人大吃一驚,人們開始叫他“股神”。
這位華爾街的股神也曾有過“遲疑”的時候。那是在1969年,當時美國登月成功,整個美國都在沸騰之中,經(jīng)濟增長率出奇的高,股市極其繁榮。巴菲特合伙公司1968年獲得了成立以來的最佳業(yè)績:效益比前一年上升了59%。在一些大公司的推動下,市場出現(xiàn)了一波又一波的兼并浪潮。股價在不斷提高。雖然,巴菲特聲明不會預測市場的走勢,但是,他在自己辦公室的墻上貼滿了1929年危機的剪報,來時時提醒自己。他預感到,太過看好的情勢下面也許就是陷阱,股市狂升時,要學會冷靜思考、避而遠之。當時他已有2500萬美元,但卻選擇隱退江湖,靜觀股市回落。
事實證明巴菲特的直覺多么準確!到1970年年初,美國股市開始踉踉蹌蹌,接著,華爾街的著名股票一個接一個猛跌。此時,巴菲特那種天生的獵人本能再次復蘇,他投資生涯中更加耀眼的第二幕開始了。他建立起一種新的基金,取名為“伯克希爾·哈撒韋”,這是新英格蘭一家老紡織公司的名字。當時,老公司早已蕩然無存,沒有一座工廠,沒有一個工人,只留下一塊招牌。后來,這家小企業(yè)在巴菲特手中成了最負盛名的控股公司,它是美國好幾家大跨國公司的主要股東:可口可樂的8%,吉列的8.5%,美國運通的11%,迪斯尼的3%,《華盛頓郵報》的17%……到2000年年底,這些股份的總價值為372億美元。
永遠不敗的人
巴菲特在股市輝煌的時候選擇隱退,但在股市低落的時候又重拳出擊。70年代初,美國股市一片蕭條。巴菲特盯上了報刊業(yè),因為他發(fā)現(xiàn)擁有一家名牌報刊,就好似擁有了一座收費橋梁,任何過客都必須留下買路錢。他從1973年開始悄悄買進《華盛頓郵報》的股票,這使報紙總裁凱瑟琳·格雷厄姆坐臥不安,不知是哪個人購買了如此多的股票。第二年,凱瑟琳終于見到了這個名叫巴菲特的陌生人,她請巴菲特手下留情,不要再買《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巴菲特答應(yīng)了,但作為交換條件,他從《華盛頓郵報》董事會里得到一個位子,還和凱瑟琳成了好搭檔。他的介入使《華盛頓郵報》利潤大增,每年平均增長30%。10年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萬美元升值為2億美元。
1988年,巴菲特又認準了“可口可樂”,他開始購買這個著名品牌的股票。當時很多人都認為可口可樂的股票高估了,但巴菲特充滿自信,他以市場前期最高價75%的價格買下它,在巴菲特買入可口可樂后的3年里,它的每股收入漲了64%,股價上漲3倍。他又贏了!
90年代,是伯克希爾公司大舉收購迅速擴張的年代。美國《商業(yè)周刊》報道,在1997年至1999年里,伯克希爾公司出資273億美元,并購了7間企業(yè),涉及行業(yè)包括航空、快餐和家居裝飾,其中1999年并購通用電器公司屬下的再保險公司,動用資金達220億美元,是巴菲特并購企業(yè)以來最大的一筆買賣。
巴菲特對兩類股票不感興趣,一類是公用事業(yè)股,理由是利潤固定的行業(yè)從來不在他的投資范圍之內(nèi)。另一類是高科技公司股票。“我自己對這類公司捉摸不透。如果我不懂,我就不投資。”他解釋道。
當眾人都對高科技公司趨之若鶩時,巴菲特近乎偏執(zhí)狂的理念開始為一部分人所詬病,特別是伯克希爾1999年的投資創(chuàng)最壞紀錄的時候。面對壓力,巴菲特仍然堅持其保守的價值觀。
2004年4月的時候,所有對巴菲特的批評都急忙收場。這個月,美國股市大跌,納斯達克指數(shù)下跌了近30%,而巴菲特在這個月中賺了5.7億美元。
40多年來,無論經(jīng)濟繁榮與否,巴菲特持有的股票總體表現(xiàn)是出色的,它的平均收益率達到28.6%,從未出現(xiàn)過年度虧損。即使是在前幾年亞洲金融風暴波及全球時,巴菲特仍然以其穩(wěn)健的風格,成為全球投資者競相仿效的楷模。
在美國人眼中,巴菲特成了一個活財神,一個神話。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成就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它的資本的年平均盈利率在近30年來為24%,它的股票是全球最貴的。
這個僅次于世界首富的人擁有這么多的財富,只把錢看成是社會開給他的巨額支票。但他不揮霍。他曾經(jīng)坦然地告訴朋友:“從巨額消費中,我不會得到什么快樂,享受本身并不是我對財富渴求的根本原因。對我而言,金錢只不過是一種證明,是我所喜愛的游戲的一個記分牌而已。”
他已對他的子女明確表示:“如果能從遺產(chǎn)中得到一個美分,就算走運。”此話并非戲言,他曾在妻子的勸導下給兒子豪伊買了個農(nóng)場,而豪伊必須按期繳納租金,否則立即收回。巴菲特解釋說:“那種以為只要投對娘胎便可一世衣食無憂的想法,損害了我心中的公平觀念。”
80年代,另一位著名的投資基金天才彼得·林奇慕名拜訪了巴菲特,他對巴菲特簡陋的辦公條件而震驚:一臺老式的股票行情收錄機,幾幀泛黃的家庭照片,一座上了年數(shù)的舊鐘,以及堆放得整整齊齊的案卷、財務(wù)報表和商業(yè)報刊。就是這些平凡無比的東西,陪伴他走向成功與輝煌。
成功秘訣
10歲起,便擁有的百萬富翁夢想。
股市有風險,所以不允許失敗。
永遠記住上一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