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篇一
人們常說,有1000個讀者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而關于安娜這個形象,自其誕生以來,也可謂是眾說紛紜,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人都有不同的觀點。
我們應當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片面的贊美或是批判。安娜是一個性格極其復雜,極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積極、進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極、落后的一面。
安娜聰慧、典雅、質樸、活躍,是個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性。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里,她象蕪草叢中的奇葩,單純、沉靜、從容、高貴,無論在什么樣是場合出現都是美艷絕倫的。
安娜的美不僅溢于言表,更富于內心,她心地善良,單純自然,感情熱烈真摯,對不幸的人懷著深厚的同情。她對受了欺騙的杜麗表現了無限的關切、溫柔、真摯、善良和友愛的感情。如此一位優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過是真摯的愛情與母愛,可她的追求由一開始便注定了無盡的悲劇結局。
安娜是一個誠實、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一經接受渥倫斯基的愛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來的“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是一個正直而不放蕩的女人,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曾對渥倫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于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掙扎在貴族社會虛偽的污泥里,極力想得到超脫,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婦女不是被玩弄的對象,不是男性生活的點綴品,她們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嚴。她將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摯的愛情里,企圖尋到一條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這種愛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為此,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譽、社會地位、還有她最深愛的兒子。
作家著以濃墨重彩描繪安娜體態和精神之美。安娜的美,對作品主題表達、情感抒發以及故事情節的推動發展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魯迅說過,悲劇就是將美麗的東西撕毀給人看。如果沒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沒有渥倫斯基跟安娜的愛情,便沒有卡列寧家的破裂,更沒有安娜悲劇結局一百年來帶給人們深深的震撼!
越是美麗的,其悲劇意味就越濃厚,其悲劇結局就越是讓人痛徹心扉。如此一個優美動人的女性,她的要求不過是真摯的母愛與情愛,這個正當的生活權利,卻被冷酷無情的貴族社會分裂并對立起來,成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奢想!
安娜悲劇的主要原因源于對真摯愛情的追求,而這正與上流社會虛偽腐敗的道德觀念相違背。首先表現在她與丈夫卡列寧的矛盾斗爭中,屬于彼得堡官僚集團的卡列寧是個殘酷無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勛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并非出于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安娜一再,卡列寧“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機器,當他生氣的時候簡直是一架兇狠的機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這便是他靈魂中所有的東西!“至于高尚的理想,對文化,對宗教的愛好,這些都不過是為了升官的許多敲門磚罷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寧是個虛偽的人,安娜說,“他樂于游泳在虛偽里,正象魚在水里游泳一樣。”卡列寧這種冷漠、虛偽、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種令人憎惡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后“八年來”,卡列寧摧殘了活在她“體內的一切的東西”。安娜說:“他甚至一次也沒有想過我是一個需要愛情的活的女人。”這一種無愛的家庭,由一開始結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機,而當“維特式”的熱情的渥倫斯基一出現,安娜心中的壓抑已久的感情便一發不可收拾。她于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寧式的“虛偽與欺騙”,不顧一切,犧牲一切地與渥倫斯基結合了。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篇二
我閱讀《安娜·卡列尼娜》的經歷與閱讀其他書有很大的不同,這本書帶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這本書主要寫了面容姣好,心地善良的安娜·卡列尼娜為了追求愛情,毅然離開了丈夫卡列寧,與伏倫斯基結合,卻因為上流社會人們的鄙視和伏倫斯基的漸漸冷淡而選擇臥軌自殺的一場悲劇。
其實剛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更加喜愛列文一家和陶麗,因為我覺得列文一家是那種樸樸實實,白頭偕老的幸福家庭,而陶麗之所以能在安娜的勸導下原諒奧布朗斯基,不僅僅是因為普通的愛,也許還有一種在每天平凡的生活中積累下來的更厚重的感情,也許是親情吧。而我覺得安娜雖然心地善良,可親可愛,但我始終不能理解她拋夫棄子的行為。
之后我看了一些別人的讀后感,又重新讀了讀這本書。我發現卡列寧的心中根本沒有什么愛情,只要能保全自己的聲名,安娜對他忠不忠心,他根本無所謂。安娜是個好女人,她成功調解了奧布朗斯基一家,也征服了原本不喜歡她的列文。她很愛自己的兒子,但是她已經受夠了沒有真正純粹愛情的家庭和虛偽的上流社會,所以她是為了自己生活的意義才會這么做的,她想要純粹的愛情。
從閱讀中,我感受到安娜十分沒有安全感,一直抓著伏倫斯基不放,然而伏倫斯基卻慢慢地待她冷淡了,最終安娜絕望地臥軌自殺。但是最后讀到安娜對自己的舉動害怕了,但是火車已無情碾過的時候我發現我之前一直覺得鮮活動人,努力反抗的安娜原來竟然如此弱小,她只是想得到她想要的,她為此放棄了原有的安定生活,因為這些遭到侮辱,但最終令她失去最后一絲希望的是伏倫斯基。她有錯嗎?也許有一點,但是錯的更多的是社會,是整個上流社會讓安娜感到絕望。
把這本書看完,我感覺心臟都在隱隱作痛,這場悲劇實在令我痛心。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篇三
安娜是俄國上流社會的迷人貴婦,這種賢妻良母類的女人,讓人感到一種慈祥的安寧。但是,她接下來與渥倫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極端,讓人感到深深憐憫。
她是一個懦弱的,一直在勸慰自己的人,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是一種沒有羞恥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種美麗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歡的形象,可是,當她瘋狂之后,為愛情所忙碌,以名譽和兒女為代價的這種行為,讓人困惑和不解。
在這場與列文、吉蒂、卡列寧、渥倫斯基等人的多角戀與各自婚姻的愛情的對比下,安娜無疑是可憐的,她選擇獨自承擔了無望愛情的全部后果。列文無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過。但是經過蛻變,與自己心愛之人喜結良緣,并接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米佳。而安娜與渥倫斯基婚外情,是最讓人所不齒的。他們有了在自己罪惡的結合下的犧牲品:女兒安妮。
其實,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別人,是安娜自己。她走上了條極端的路,沒有自制力其實是種可怕的東西。嘴上說著,我可以壓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卻不這么想。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明明是來促成渥倫斯基與吉蒂的婚事,卻將自己搭了進去。表面上,壓抑著,那真實,又是什么?因為自己成為了導火索,所以引發了后來的一切。渥倫斯基的逐漸冷淡和拋棄,卡列寧的漸漸折磨、后來的卡爾塔索夫夫人的公開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臥軌自殺。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不安于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這是一場悲劇,由她親手導演,演員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己,最后終結。
這部以死亡而收場的戲劇性悲劇,卻成就了安娜·卡列寧娜的形象。這種對自己婚姻不貞,背叛家庭,拋棄自己的兒子,又擔心被自己的兒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厭惡和不恥的。私通在上流社會并不少見,可是少見的是,安娜·卡列寧娜的勇于承認,雖然最后得到的結果是被上流社會拋棄。但是,在這種列夫·托爾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寫下,安娜·卡列寧娜的缺點,也正是她的閃光點所在。這突出了一個叛逆的女人,和敢于與現實社會對抗的形象。這句話有褒有貶吧,可是誰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會對待不貞夫妻的懲罰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變態的寬恕,對安娜產生了一種精神上的折磨和無形的壓抑感。安娜在別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卻是光輝的,作為一個對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鐵軌上的一臥,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許正如現在的人所說:自殺的人,是勇敢的,因為,很少有人有勇氣去自殺。
“真不愧是個卑賤的女人,連選擇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賤。”公爵夫人鄙視的說。其實我認為不然,她并沒有權利去評判,真正的評論權,是掌握在當事人的手中。
上一篇:2023年入院治療的慰問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