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寓言故事(集合15篇)
哲理寓言故事1
反咬一口
甲乙兩個和尚一起值更時,甲和尚感到腳上有東西在爬,用手一撫,被蝎子蟄了,疼痛難忍之際,他馬上端來蠟燭,捉住了那只蝎子。乙和尚就連聲阿彌陀佛,非常冷靜地說:“出家人慈悲為懷,放它一條生路吧。再說了,它也是誤會了,以為你要傷害它才出于自衛而為之……”
經過乙和尚一番勸說、開導之后,甲和尚就打消了懲罰蝎子的念頭,隨手將它放了。
三天之后的又一個晚上,甲乙兩個和尚又一起值更時,乙和尚剛往蒲墩上一坐,哎呀一聲站起來,他的屁股也被蝎子蟄了。沒等甲和尚端來蠟燭,乙和尚就氣急敗壞地朝蒲墩上亂踩一番。待燭光映亮蒲墩時,那只蝎子已經被踩得稀巴爛了。
當甲和尚口念阿彌陀佛未及說話時,乙和尚就氣憤憤地說:“那天它蟄你,我為它講情,救了它的性命,它居然恩將仇報,又把我蟄了,這個沒良心的,確實該死……”
哲理寓言故事2
蘋果
學生們向蘇格拉底請教怎樣才能堅持真理。蘇格拉底讓大家坐下來。他用拇指和中指捏著一個蘋果,慢慢地從每個同學的座位旁邊走過,一邊走一邊說:“請同學們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氣中的氣味。”
然后,他回到講臺上,把蘋果舉起來左右晃了晃,問:“有哪位同學聞到蘋果的味了嗎?”
有一位學生舉手站起來回答說:“我聞到了,是香味兒!”
“還有哪位同學聞到了?”蘇格拉底又問。
學生們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聲。
蘇格拉底再次走下講臺,舉著蘋果,慢慢地從每一個學生的座位旁邊走過,邊走邊叮囑:“請同學們務必集中精力,仔細嗅一嗅空氣中的氣味。”
回到講臺上后,他又問:“大家聞到蘋果的氣味了嗎?”
這次,絕大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
稍停,蘇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學生中間,讓每位學生都嗅一嗅蘋果。回到講臺后,他再次提問:“同學們,大家聞到蘋果的味兒了嗎?”
他的話音剛落,除一位學生外,其他學生全部舉起了手。
那位沒舉手的學生左右看了看,慌忙也舉起了手。他的神態,引起了一陣笑聲。
蘇格拉底也笑了:“大家聞到了什么味兒?”
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香味兒!”
蘇格拉底臉上的笑容不見了,他舉起蘋果緩緩地說:“非常遺憾,這是一枚假蘋果,什么味兒也沒有。”
哲理寓言故事3
弟子問大師,怎樣才能實現人生的目標。
大師沒有回答弟子,而是問弟子:“你能用石頭扔中前面的那棵樹嗎?”
弟子撿起地上的石子,一連扔了好幾次,都沒有扔中。
“太遠了,扔不中。”弟子說。
“但我可以扔中。”大師說。只見大師向那棵樹走去,在離樹二三米的地方停住,撿起地上的一塊石子向樹扔去:“你看,這不是扔中了嗎?”
“離這么近,我也扔得中的。”弟子說。
“知道嗎,我之所以扔得中,是把目標拉近了,把目標拉近到自己夠得著、自己扔得中的地方,不好高騖遠,這樣才能扔中目標。”大師說,“要實現人生的目標,也是如此。”
一棵蘋果樹,終于結果了。第一年,它結了10個蘋果,9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對此,蘋果樹憤憤不平,于是自斷經脈,拒絕成長。第二年,它結了5個蘋果,4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這棵蘋果樹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還可以這樣:繼續成長。譬如,第二年,它結了100個果子,被拿走90個,自己得到10個。
很可能,它被拿走99個,自己得到1個。但沒關系,它還可以繼續成長,第三年結1000個果子……
其實,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蘋果樹在成長!等蘋果樹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那些曾阻礙它成長的力量都會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長是最重要的。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
于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一些。1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哲理寓言故事4
山羊走鋼絲
山羊在山巔走鋼絲成功了,大家稱它是英雄,因為它做到了沒人能夠做到的事情。
山羊第二次在山巔走鋼絲沒有成功,墜入山澗摔死了,大家說它是傻瓜,因為它做了沒人愿意做的事情。
成敗論英雄是種很圓滑的觀念。
哲理寓言故事5
一只野狼躲在一個山洞里,等待著獵物的到來,但是,好長時間過去了,也未見獵物的蹤影。野狼想,這一定是陷阱布置得缺少誘惑力,于是,野狼采集了一些鮮嫩的青草,沿路撒著,一直延伸到洞里。
野狼繼續隱藏在洞口等待著獵物,果然一只山羊吃著草走了過來,鉆進了洞里。野狼大喜,撲上前去,將洞封住,山羊情急下向洞的深處跑去,最后竟然從后面的一個小洞逃走了。
野狼十分懊喪,它將洞內所有的出口巡視一番后又全部堵住,然后又躲在洞口等待獵物。一會兒,傳來了一陣腳步聲,一群持槍的獵人蜂擁而入,因洞內所有的出口全被堵住,野狼束手就擒。
世上的陷井起初都是給別人設的,后來卻往往陷了自己……
哲理寓言故事6
狗與狐貍
幾條狗發現了一張獅子皮,便使勁用牙齒把它撕碎。
狐貍看見了,說:“如果獅子活著,你們就會明白,你們的牙齒是不能與他的爪子相的爪子相對抗的。”
這是說,有些人風光一時,為人敬仰。一旦他們身敗名裂,人們就會藐視他們。
鳥類、獸類和蝙蝠
很早很早以前,鳥類和獸類發生過一場大戰。
戰爭持續了好久,勝負難分。蝙蝠始終不表明自己的立場,只是站在一邊觀望。又過了好長時間,獸類好像快要取勝了,蝙蝠連忙加入到他們的陣營中。然而,鳥類卻頑強地重整旗鼓,打敗了獸類。就在他們的慶功會上,他們發現蝙蝠也混在其中。雙方停戰后,蝙蝠的這一行為遭到了一致的譴責,雙方都拒絕接納他作為自己的成員。
慚愧的蝙蝠自覺無臉見人,從此便躲藏在山洞或角落里,只在昏暗的傍晚、漆黑的深夜才敢露面。
大智慧:兩面討好,最終在兩面都不會得到好處。
善與惡
力量弱小的善,被惡趕走到了天上。善于是問宙斯,怎樣才能回到人間去。宙斯告訴他,大家不要一起去,一個一個的去訪問人間吧。惡與人很相近,所以接連不斷地去找他們。善因為從天上下來,所以就來得很慢很慢。 這就是說,人很不容易遇到善,卻每日為惡所傷害。
吹簫的漁夫
有一個會吹簫的漁夫,帶著他心愛的簫和漁網來到了海邊。
他先站在一塊突出的巖石上,吹起簫來,心想魚聽到這美妙音樂就會自己跳到他的前面來的。他聚精會神地吹了好久,毫無結果。他只好將簫放下,拿起網來,向水里撒去,結果捕到了許多的魚。
他將網中的魚一條條地扔到岸上,并對亂蹦亂跳的魚說:“喂,你們這些不識好歹的東西!我吹簫時,你們不跳舞,現在我不吹了,你們倒跳了起來。”
這故事適用于那些做事不擇時機的人們。
蒼蠅與蜜
房里有蜜漏流出來,許多蒼蠅便飛去飽餐起來。蜂蜜太甜美了,他們舍不得走。
然而,就在這時他們的腳被蜜粘住,再也飛不起來了。他們后悔不已,嗡嗡亂叫:“我們真不幸,因貪圖一時的享受而喪了命。”
對于許多人來說,貪婪是許多災禍的根源。
年輕人與屠夫
兩個年輕人去一家店鋪里買肉。
當屠夫轉身忙著做事時,一個人偷了一塊肉,并把肉放到另一個的懷里。
屠夫回過身來,四處尋找那塊肉找那塊肉,責怪他們。
那偷肉的人發誓說沒拿,懷里藏著肉的人發誓說沒偷。
屠夫識破了他們的詭計,說道:“即使你們發假誓騙過我,也騙不過神明。”
這故事說明,騙人的假誓言總是會被識破的。
哲理寓言故事7
從前,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塞翁生性達觀,為人處世的方法與眾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時竟迷了路,回不來了。鄰居們得知這一消息以后,紛紛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卻不以為意,他反而釋懷地勸慰大伙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迷途的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并且還帶回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于是,鄰居們又一齊來向塞翁賀喜,并夸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禍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使他的兒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騎馬兜風,樂此不疲。終于有一天,兒子因得意而忘形,竟從飛馳的馬背上掉了下來,摔傷了一條腿,造成了終生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后,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征去當了兵,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們父子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難。
這個故事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漸漸地濃縮成了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它說明人世間的好事與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會引出壞的結果。
有一個人,漫不經心地將一盆水倒在地上,水很快向四周漫溢開去。地上有一棵小草被水沖起,浮在水面上猶如一葉小舟。小草上面正好有一只小螞蟻,它看到四面漫溢的水,不知道這水面到底有多闊,水底究竟有多深。螞蟻伏在草葉上嚇得驚慌失措,天啦,自己該從哪里逃生,這大水哪里有岸呢?完了,這下我全完了,螞蟻絕望了。
還沒等螞蟻想清楚這一切,水已流完、干枯了,草倒伏在地上,螞蟻已看不到水了,只剩下一片還有些潮濕的地面。螞蟻連忙牽動著它那細小如絲的腿,急速地爬出“小舟”,于是,它很快就見到了它的那一群同伴。一見到同伴們,這只螞蟻忽然傷心起來,好像它經歷了一場天大的劫難似的,它淚流滿面地向朋友們哭訴了它的經歷。它泣不成聲地對朋友說:“我的朋友們呀,你們差一點就見不著我了。就在剛才那一瞬間,我差一點被那險惡的大水淹死了啊!”
“是嗎?太可怕了!”眾螞蟻驚恐萬分,它們聽完那只“幸運”地活著回來的螞蟻的經歷后,都難過萬分,一個個擦著眼淚。
小小螞蟻哪里知道世界之大。你看,它們剛剛遇到一點水的危險,而此刻它們卻又爬到了大路邊,抬頭一看,前面正是足夠兩駕大車并行的四通八達的道路。而這一切,只不過就發生在低首抬頭之間呢。
世界是廣闊的,那些眼光短淺、少見多怪的人其實是愚昧可笑的。
哲理寓言故事8
長尾猴用槍
長尾猴生活在大樹上,不遠處住著山雞一家,它們和睦相處,彼此間成為好鄰居。
這天,母山雞哭哭啼啼地找到長尾猴,訴說著家中連日來發生的不幸。
“猴哥,我的命真苦呀,”母山雞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哭得好傷心:“那黑心的狐貍三天兩頭光顧我家,前天中午叨走我大兒子,昨天晚上又把熟睡中的二兒子給銜走了,今天早晨我當家的剛出門,又被它等候在外逮了個正著,現一家四口已三人遇難,剩下我孓然一身,想來不久也將會大難臨頭,我該怎么辦啊?”
聽著母山雞的哭訴,長尾猴對它一家不幸遭遇倍感同情,有心幫它,又自知不是狐貍的對手。長尾猴想了想安慰母山雞:“你別急,我發現狐貍最怕獵人手中的獵 槍,我這就去借一把來保護你。”
于是長尾猴找獵人借來一把獵 槍,興沖沖地回到了住地。它神氣十足地拍拍手中的獵 槍對母山雞說:“咱現在手中有了槍,以后不用怕狐貍了,你就安心過日子吧。”
母山雞聽了放下心來,它慶幸從此有了保護神。
長尾猴說到做到,當天就拿著槍睜大眼睛在母山雞住處警惕地守護著。突然它發現狐貍又出現在不遠處的草叢中,立刻晃動著獵 槍大喝一聲:“站住,不準過來!”
狐貍愣了一下,可是一看是長尾猴就不當回事了,依舊大搖大擺地朝前走。長尾猴不由得緊張起來,它雙手握槍就象握著木棍一般舉過頭頂嚇唬狐貍:“看清楚了,我手中有槍,再過來我可就不客氣了!”
狐貍看著長尾猴拿槍的姿勢不禁啞然失笑:“別客氣,快動手呀,怎么還不動手呢……”邊說邊朝長尾猴迎面撲來,長尾猴嚇得把槍丟下連忙轉身就逃,邊逃邊大聲提醒母山雞:“快逃呀老鄰居,那狐貍又來了……”長尾猴三竄兩跳的攀逃到大樹上,眼睜睜看著狐貍旁若無人地竄進山雞家,叨著不斷掙扎的母山雞大搖大擺地離開。
等狐貍走遠了,長尾猴才大著膽子回到樹下,拾起丟在地面上的獵 槍,垂頭喪氣地找到獵人。
“唉,這把破槍把我給害慘了。”猴子邊還槍邊大發牢騷:“我都拿槍在手了還是鎮不住狐貍,不但沒保護好母山雞,還差點斷送了自已的性命,看來這把破槍真沒用。”
獵人接過獵 槍裝彈上膛對準了遠方的射靶,一聲巨響,子彈透過靶心留下一個小洞,長尾猴驚嚇得目瞪口呆,想不到獵 槍有如此巨大威力。
“看清楚了吧?不是這把槍沒用,而是持槍的你沒用,”獵人白了長尾猴一眼揶揄它:“有了好槍,更需要善于用槍的人,才能讓槍真正發揮作用;可你呢?不了解槍的性能,不掌握用槍方法,再好的槍在你手上也只能作擺設充當撥火棍,明白了嗎?”
長尾猴眨巴著一雙大眼睛,啞口無言了。
哲理寓言故事9
【小引】
在我國的文學寶庫中,有許多寓言,它們不僅生動有趣,還蘊涵深刻的哲理。寓言可以豐富你的知識,陶冶你的情操,還能使你的思想變得“深刻”起來。
【寓言一】
撞木與銅鐘
甲問乙:“用銅鑄成大鐘,用木頭做成撞木,撞擊銅鐘就會發出鏗鏘的響聲。那么,響聲是鐘發出來的,還是木頭發出來的呢?”
乙說:“用撞木敲打墻,就發不出響聲;敲打銅鐘,就發出響聲,那么,這聲音就是發自銅了。”
甲說:“用撞木敲打堆在一起的銅錢,就發不出聲音。那么聲音真的是發自銅嗎?”
乙說:“堆在一起的銅錢是實心的,而銅鐘中間是空的,這聲音應當發自空的器物。”
甲說:“用木頭或者泥巴做成鐘,就不會發出聲音,那么,聲音果然是發自空的器物嗎?”
……
(改寫自歐陽修《六一筆記·鐘莛說》)
【感悟】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對于任何事物都不要滿足于已有的認識,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文中,甲問,乙答;甲再問,乙再答;甲三問,乙無以應。可見凡事只有多問幾個“為什么”,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
【寓言二】
日喻
一個人生下來就是盲人,他不知道太陽是什么樣子,于是就去問眼睛好的人。
有人告訴他:“太陽像個大銅盤。”
盲人回家敲打銅盤,銅盤發出丁當聲。后來有一天他聽到打鐘的聲音,就以為那是太陽了。
又有人告訴他:“太陽發光,像蠟燭。”
盲人摸了摸蠟燭,知道了蠟燭的形狀。后來有一天,他摸到一根短笛,以為那就是太陽了。
太陽跟鐘和短笛相差太遠了,可是盲人并不知道它們之間的區別,這是因為他從來就沒見過太陽,全是向別人打聽來的緣故。
(改寫自蘇軾《蘇東坡集·日喻》)
【感悟】
這則寓言說理非常形象。它形象地指出了實踐對于認識的重要意義——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正確地認識事物。如果像盲人那樣,自己不去感受、體會,單靠別人解說,只能產生誤解,鬧出笑話。這則寓言被后人概括后成為“扣盤捫燭”這一成語。
【寓言三】
矮板凳
迂公家里有一條板凳,極其低矮,他每次坐,都要找些磚頭把四條腿墊起來。后來他覺得太麻煩了,便想出了一條“妙計”:讓仆人把板凳搬到樓上去坐。
等到再坐時,板凳還是和原來一樣矮,他便說:“人們都說樓高,我看真是胡說!”說完就叫仆人把樓拆了。
(改寫自浮白齋主人《雅謔·矮坐頭》)
【感悟】
板凳的矮,是由它自身的性質決定的。它在樓下矮,在樓上同樣矮,不改變它本身的性質,無論搬到哪里,它都是矮的。迂公的迂,在于他不能從事物(即板凳)本身去找原因,而硬要從和事物本身毫無內在聯系的客觀環境上去找原因,如此,怎能不鬧出笑話。
【結語】
你在生活和學習中有什么感悟和認識嗎?也學學古人,把你的感悟和認識用寓言的形式表達出來。
哲理寓言故事10
寓言故事中的那些哲理
《毛驢和青蛙》———
一頭驢子經過一個荷花池的時候看到池塘里的青蛙生活得自由自在,它很羨慕,覺得自己每天辛辛苦苦還經常挨主人的鞭子。終于有一天,它不顧一切地跳下去,卻差一點淹死。辯證唯物論認為:物質決定意識。這就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符合客觀,不做不切實際的幻想,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千萬不要盲從,別人生活得再好,也許并不適合自己。就像寓言中青蛙生活的池塘一樣,看起來很美好,但它不適合驢子,如果驢子一味要去,只能喪生。人生亦是如此。
《馬和驢》———
有一匹馬和一頭驢共同為主人運送一批貨物。半路上,驢子累了,它請求馬幫它馱一點貨物,馬沒有答應。最后,驢于終于累死了,主人不僅把驢子馱的貨物都壓在了馬的背上,而且還多了一張驢皮。
《我要的是葫蘆》———
從前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小葫蘆長得很好,可是葉子上長了蚜蟲。有人勸他治一治,他說:“我要的是葫蘆,又不是葉子”。過了幾天,小葫蘆慢慢變黃了,一個個都落了。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具體的、有條件的。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結果,人們應當根據某種原因預見事物發展的結果。有了對后果的科學預見,才能正確指導自己的具體行動,促使事物向自己期望的結果發展。
《自作聰明的驢子》———
有一頭驢子為主人馱鹽,過河的時候一不小心掉進河里,等它爬上岸,它發覺背上的貨物輕了好多,它以為自己找到了竅門。第二次為主人馱棉花,過河的時候它故意掉進河里,沒想到棉花浸了水后,沉得差一點把它壓趴下。唯物辯證法認為:我們在認識事物,解決問題時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人們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基礎,是人們正確解決問題的關鍵,做事情不能生搬硬套,否則就會象這頭自作聰明的驢子一樣。
《蚊子和獅子》———
一只蚊子和一頭獅子比賽誰更厲害,蚊子專門朝獅子臉上、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叮,獅子氣急敗壞地用爪子去抓,可是把自己抓得頭破血流卻并沒有抓住蚊子,最后只得認輸。得勝后的蚊子得意洋洋地吹著喇叭飛走了,一不小心撞在了蜘蛛網上,做了蜘蛛的美餐。
《獅子和老鼠》———
一只老鼠被一只黃鼠狼追得無處可逃,情急之下它跳到了一頭正在睡覺的獅子的頭上,黃鼠狼嚇跑了,它卻被獅子抓住了。它懇求獅子放了它,說以后獅子有難它會幫助獅子的。獅子放了它,卻對老鼠的承諾嗤之以鼻,它想我堂堂一頭獅子還用求一只小小的老鼠幫忙嗎?后來,這頭獅子被獵人用網罩住了,正在沮喪的時候,那只小老鼠來了,三下兩下便幫它把網咬破了,救了獅子一命。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堅持一分為二的方法,對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反對看問題只看這一面,不看另一面的“一點論”。
《米缸里的老鼠》———
一只老鼠找到了一個盛滿米的缸,它每天都到缸里吃米。米漸漸地少了,老鼠吃完米后要跳出米缸也越來越費勁。終于有一天,它跳不出來了,最后,水缸里的米沒有了,老鼠餓死在米缸里。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的兩種狀態,事物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這就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適度原則,在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穩定的時候,要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做事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否則事情做得過了頭,就會落得老鼠的下場。
《三只仙鶴》———
三只仙鶴捉了一些魚,把沒有吃完的魚埋在了沙灘上。第一只仙鶴抬頭看了看,暗暗地記住:魚埋在太陽底下。第二只仙鶴抬頭看了看,悄悄地記住:魚埋在那朵雪白的云下面。第三只仙鶴往周圍看了看,默默地記住:魚埋在那棵大柳樹旁邊。第二天,三只仙鶴都要找它們昨天埋好的魚。第一只朝太陽飛去;第二只朝云朵飛去;第三只朝大樹飛去……辯證唯物主義在肯定物質是運動的同時,也承認靜止的存在,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寓言中的前兩只仙鶴,割裂了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認為世界是—成不變的,犯了形而上學錯誤。
《木桶與木板》———
一只木桶因為自己能盛很多的水,很是驕傲。桶上的一塊木板提醒它:“老兄,如果沒有我們這些木板,你還能盛水嗎?”木桶不服氣,讓木板離開它。木板離開了木桶。木桶上有了一個大豁口,水一下子泄了出去。唯物辯證法認為:整體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由部分組成,沒有部分就無所謂整體,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沒有整體也無所謂部分,任何部分離開了整體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整體的性能和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反之,部分也制約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對于木桶來說,決定它的性能及狀態的最關鍵的部分就是構成它的最矮的那塊木板。
《鷺鷥》———
午后,一只吃飽喝足了的鷺鷥在水邊散步。這時它發現了一條鯽魚,它想:我已經很飽了。鯽魚趨機溜走了。過了一會兒,它發現了一條鲇魚,它想:剛才那條鯽魚我沒吃,我能吃這么令人沒有胃口的東西?鲇魚也溜走了。又過了一會兒,它餓了,到處找吃的,這次只有一條小泥鰍,它想:這小東西還不夠我塞牙縫的。于是小泥鰍也溜走了。傍晚,鷺鷥實在是餓得不行,只好捉了幾個小蝸牛充饑。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從量變開始的,當量變發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引起質變。它要求我們要重視量的積累,堅持適度原則,更要不失時機地促成質的飛躍。寓言中的鷺鷥就沒有抓住時機,致使機遇一次次從身邊溜走。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接受鷺鷥的教訓,做好準備,抓住機遇,要知道,機會絕不會第二次來叩你的門。
《陷入泥坑的車夫》———
有—個車夫拉著一車貨物陷入了泥坑里,他求上帝幫忙。上帝說:你從車上跳下來,把車輪底下墊上一點草,然后邊吆喝著馬邊到車后推車……他照做了,車子果然從泥坑里出來了,他對上帝說:謝謝你,萬能的上帝!上帝說:你不用謝我,一切都是你自己做的。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它要求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從自身找出路,不要一味地等、靠、要。
《狐貍與蟬》———
蟬在大樹上鳴唱,狐貍想吃掉它,便想出了一個詭計。它站在樹下,極力地贊美蟬那美妙的歌聲,并誘騙蟬飛下來讓它看一看是什么樣的動物才能發出這么悅耳的聲音。蟬識破了它的詭計,便摘了一片樹葉拋下去。狐貍以為是蟬,猛撲過去抓住它。蟬說:“你以為我會飛下去,那就錯了,自從我看見狐貍的糞便里有蟬的翅膀后,我就時刻警惕狐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前提,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深化發展到理性認識。我們認識世界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要完成這個任務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付出艱辛的勞動,善于觀察,善于總結,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得出正確的理性認識,用以指導自己的實踐。
《空中樓閣》———
有個懶漢,家里很窮。有一天鄰居家的雞在他家里生了個蛋,他拿著這個蛋想:我用這個蛋去孵一只雞,雞再生蛋,蛋再孵雞,然后我把雞賣了,買只羊,等羊生一群小羊后再賣掉,買頭牛,等牛生一群小牛后……我把它們賣掉就可以有很多的錢,成為最富有的人,國王就會把他的女兒嫁給我。成了國王的女婿后,我要建世界上最漂亮的空中樓閣……想到高興處,他不禁手舞足蹈,一失手把雞蛋打碎了,“哎呀,我的空中樓閣。”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就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它是人們變革客觀事物的活動,必然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而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這就要求我們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凡事只停留在想的階段,而不付諸行動,永遠也不會達到目標。
哲理寓言故事11
《狼與狼孩》
隨著時日的變更、社會的進步,那原來的村莊愈發變得繁榮,人們也因擁有槍而不再懼怕狼了,樹林也越來越小,但狼卻仍舊在那里面生活著。
傍晚時分,雪慢慢地停了下來,天空升起了一輪明月,整個村莊被夜色所籠罩。
在這樣一個靜悄悄的夜里,一群狼在其頭狼——白狼的指揮下要實施一個早已預謀的計劃。
隨著村子里最后一根燭光的熄滅,在白狼的一聲得意的、毛骨悚然的長嘯后,幾個黑影迅速竄進了村莊,像暗夜中的噩夢,逼近了毫無知覺的人們。
忽然,一聲嬰兒的啼哭驚動了寧靜的夜空,樹林邊一束白色的光直射出來,又是幾秒鐘的寂靜,有一戶人家的燭光亮了起來,粗暴的男聲和女人歇斯底里的尖叫聲驚醒了村子,喊叫聲,鐵器聲越來越大,幾雙墨綠色的眼睛閃了出來,消失在樹林中,惟獨不見了它們的首領。
屋內,金色的眼睛依然那么沉穩的注視著墻角害怕得瑟瑟發抖的那對夫婦。白狼輕輕刁起地上正在啼哭的嬰兒,從后窗跳了出來。那里已經圍滿了手持刀具的村民,它停住了腳步。
一時間,誰也不敢動。
人們的吃驚不是毫無理由的,一匹狼敢獨自面對眾多村民是需要足夠的勇氣和膽識的。更讓村民們不敢輕舉妄動的,是因為狼嘴里叼著小孩。
忽然,一個魯莽的村民把一個火把朝白狼扔了過去。白狼敏捷地向后一閃,然后突然加速沖向了人群。光滑的毛皮擦過人們的肩膀,手臂,大腿。人們叫喊著,揮舞著鐮刀和鋤頭,想擊中這雪白的身影,但這銀色的閃電似乎根本不把這些當回事,來回穿梭于人群中,似乎早安排好了路線。最終,它擺脫了追捕,鉆進了漆黑的森林。
它又重新出現在山崖上,發出一聲勝利的長嘯,鮮紅的.血從脊背上淌了下來,它竟毫不在意,仔細端詳著腳下的嬰兒,眼神中藏著不易覺察的慈愛。
第二天清晨,村民們發現,從屋子到樹林邊一條血線延伸著,就像是一條曲折的路。
轉眼間十幾年過去了,隨著時日的變更、社會的進步,那原來的村莊愈發變得繁榮,人們也因擁有槍而不再懼怕狼了,樹林也越來越小,但狼卻仍舊在那里面生活著。
狼已經過了三代,但那白狼仍是那狼家族的第三代首領,雖然它已經老了,可它憑著自己的睿智、膽識和經驗還在統管著整個狼群,雖然病魔正一點點在吞噬它。另外,還有其它一些狼也對它的頭狼地位蠢蠢欲動。
白狼喜歡獨處,喜歡晚夜的風,喜歡月朗星稀的夜空,此時,它正靜靜地趴在山崖上,俯視著黑色的森林,當晚風吹過的時候,它的耳朵就稍稍地動一下,感覺風所帶來的清涼。
這是山崖上最陡的一塊巖石,象征著狼群中無上的權威和絕對的統治,不知有多少熬紅了雙眼的惡狼在死死地盯著這塊巖石。但從白狼成為首領以來,還沒有第二條狼登上這石頭的頂端。
白狼就這么懶懶地趴著,瞇起了雙眼,任憑風玩弄著自己零零散散的銀毛,漸漸地就快睡著了。
但是,幾陣細微的聲響讓它覺出了異樣,這并不是風,而是獵殺者的腳步。
空氣中彌漫出淡淡的血腥味,這是它熟悉的氣味,每個優秀的狼獵手都無法隱藏的氣味,在血戰之前顯得更加的刺鼻。
突然間,它意識到了什么,努力站起身,悄悄地沿著石壁滑了下去,身手,已不如年輕時那么敏捷了。
此時有幾條灰狼在巖石下躊躇著,幾種心態在反復地困擾著它們,因為作為首領的白狼是那么的與眾不同,能否取得成功并無定數,假如一旦失敗,等待它們的只有死亡。最終,一條渾身油亮的灰狼作了決定,它也是惟一剩下的一條狼,其它狼的心理防線均已被摧垮。
白狼從黑幕中走了出來,它不得不去面對這場斗爭,盡管自身沒有取勝的把握。它從那健壯的求權者身上隱約看到年輕時的自己,可現在已經時光不再。
終于,灰狼動身了,它全力加速沖了過去,就在兩條狼接觸的一瞬間,白狼閃到了一旁,伸出右爪給了灰狼的腹部猛烈的一擊,接著迅速轉過身,一口咬住了對手的脊背。灰狼痛苦的呻吟起來,已經徹底被激怒了。它一個翻身擺脫掉了追咬,回頭一看,白狼已經不見了。還沒回過神,后腦勺又被一擊。這一次,灰狼抓住了機會,它忍住疼痛,向后一跳,撲住了白狼。兩條狼扭打起來。
嗥叫聲充滿了整個山谷,風更大,夜更冷了。
灰狼雖然在速度和力量上占優,但在白狼熟練的撲咬和多變的戰術前占不到任何便宜,雙方只有靠體力來決出勝負。這點顯然對白狼很不利,它找了個空隙推開對手,氣喘吁吁地退到一棵大樹旁,身上新添的幾道傷口正淌著暗紅色的血。灰狼也有些疲倦了,但是,它發現首領并不如想象中的強大,首領畢竟已經老了,如果再打下去,形勢會越來越對自己有利,這為它增添了信心。
就在灰狼準備第二次沖鋒的時候。它發現首領有些反常,白色的身軀不由自主地顫抖著,眼睛中金色的光芒忽然消失了。
這最最緊要的關頭,可怕的傷痛又找上門來,就像是炙熱的火焰在身體里蔓延,白狼已經神志不清,眼睛也漸漸看不清,別說打斗,就連站立也很困難……
白狼身子一歪栽倒在地。
此時的灰狼頗感意外,于是它俯下身,嗅了嗅,用殘忍而傲慢的目光注視著首領身上流著的血液,并準備作最后的了斷。
忽然,一陣莫名的風刮過,將它的身子猛然撞開。而展現在灰狼面前的是一雙晶瑩的水藍色的眼睛,從中射出寒冷的光。
轉眼到了第二天,在陽光沐浴下的白狼醒了,它爬了起來,吃力地將那灰狼的尸體推下了山,隨著發出一聲勝利的長嘯。而山崖下有一個少年也正露出一絲微笑。
白狼清晰地記得在十五年前的那個晚上從村莊里搶回這個孩子,便將它一直養在身邊,并且將它放在一個遠離那勾心斗角和虛偽狡詐的狼群的古樹樹洞里成長。轉眼間那小孩已經成為一個十五歲的少年了。
白狼心想自己天生是孤獨的,隨著自己的年老,它將自身全部的希望和理想都寄托在十五歲的人類少年身上。它從那巖石上走下,來到那棵古樹下,那少年也從樹上滑下,彼此相對坐下,用眼睛交流著感受。
白狼一直有一件心事,早在五年前,村中的人們就已經發現了這個狼孩。它們一次次組織人手進森林搜索,有一半就是因為這個孩子。而它也不止一次發現少年偷偷溜進村子,藏在暗處觀察著人們的一言一行。少年最近時常發出一些奇奇怪怪的聲音,它想,那可能是人類的語言。
白狼知道,它只是一個養父,一條野外的狼,少年的血管里流淌的是人類的血液,遲早會回到他人類的家。那時候,少年可能會成為它的敵人。它不敢去想未來,想到離開生命中惟一的知心朋友,它就會變得十分敏感和暴躁,完全失去了平時的冷靜。山崖上,它也常常思索,該不該讓這個孩子知道真相,放他回去。
白狼讓少年藏了起來,又獨自回到了山崖上。突然,山崖上出現了一條母狼帶著一群剛出生的小狼崽。其中有一條渾身雪一般白,這不禁讓白狼想起兒時的自己。并似乎從中看到了另一個希望,那就是自己以后的接班人。此時,它暗下了了卻心事的決心。
第二天晚上,白狼與少年潛入了那村莊,夜已深,它們順著一條小道貼著墻壁悄悄地走著。白狼在一間仍亮著燈的小木屋前停下,只見屋內有一個小姑娘靜靜地在看書,書桌邊一對夫婦正在床上熟睡著。
此時,白狼猛地一沖沖開了那房門,不慌不忙地走了進去,而那少年卻嚇呆了。床上的夫婦一下子也跳了起來,一下子回想起十五年前的那場惡夢。那少年呆呆地從門外走了進來,而那丈夫卻正在床下摸著槍,但就在他瞄準白狼的時候,他看到了那個渾身漆黑、頭發蒼白的少年。此時的槍管不自然地往下掉。他似乎明白了站在面前的這個少年就是十五年前被白狼叼走的孩子,此時少年的眼中也有兩顆晶瑩的東西滾落下來,白狼知道,那是人的眼淚。
雖然白狼還是十分地牽掛那少年,但它也明白,那是不可能的。少年不屬于它。這就是事實,事實是無情的,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因而,白狼選擇了靜靜地退出。
以后的很多天里,白狼時時刻刻在想著這個少年,想著他眼睛的純藍色。想起少年,白狼總是憂郁的,這種情況只有小白狼才能讓他低落的情緒好轉起來。初夏的一個清晨,它帶著小白狼在還沾著露水的草地上散步。
晨風是飽含著水汽的,清涼的。它微微動了動耳朵,在一個小水潭旁趴下,懶洋洋地打了個哈欠,看著小白狼嗅著不同顏色的花朵。
忽然,草叢中的蝴蝶紛紛飛起,白狼警覺地抬起頭,豎起尖尖的耳朵,它聽到了馬蹄聲,許許多多的馬正向叢林這邊趕來。
捕獵的隊伍又來了,這次比往日好像大了許多。
它立刻朝石崖地方向飛奔,家族中的許多狼還沒有醒來,此時的突襲將是致命的。
白狼在全力奔跑著,所過之處,仿佛只是一道金色的線和一束白色的光。它終于來到了山腳,并很快躍上了山,在懸崖上用盡全身之力向天空發出一聲刺耳的,略帶沙啞的吼叫,這是在向白狼群中的成員傳遞著危險的信號。
它突然意識到小白狼還在那片草地上,它必須去救,于是它又朝山崖邊小跑過去,但一不小心,腳下一滑,幾乎是滾下了山,后腿摔斷了,腦門上也撕開了一道口子。但它要和自己的神志賽跑,以救出小白狼。
在經過一段路程的一瘸一拐之后,終于到達了小白狼身邊,繼而以意志維持的身體終于崩潰了,眼前一黑,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再度睜開眼,發現自己已經被馬隊包圍了,這才知曉小白狼原來是一個陷阱。同時,它也在一匹紅棕色的馬上看到了那雙久違的藍色眼睛。
白狼再次蘇醒時看到了大大小小十幾個鐵籠里關著許多同伴,還有些被掛在墻上,已經死了。白狼似乎也從中看到了那雙藍色眼睛的背叛。它發瘋了,不停地用身軀撞擊著鐵籠,直到滿身是血才摔倒在地。但藍色的眼睛在接下來的時光里再沒有出現,白狼深知,希望已經愈發渺茫,死亡成了必然。
被捕的第三天晚上,白狼站起了身,它要維護狼家族最后的尊嚴,明天就該是它被帶走了。
月光下,望著熟睡中的小白狼,它注視了很久,然后,它把牙齒湊近了小白狼的喉嚨。
熱乎乎的血涌了出來,小家伙只是呻吟了兩聲。它醒來無力地望著呆呆的白狼,又重新閉上了眼,希望這一切只是一個夢。
白狼發出一聲悲涼的凄慘的叫聲,然后狠狠撕下了小白狼雪白的毛皮,連著血,吞入了腹中。
很久,嘴角邊的血腥味都沒有消除,它現在才發現,它是那么討厭血。
它感到心里空空的,一切都被奪走了,沒有悲傷,沒有痛苦,也沒有怨恨,直到唇上有些淡淡的咸味,它才發覺自己流下了眼淚。
水一般的月光瀉在它的身上,白狼靜靜躺下了。
第二天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個沒有了毛皮的兒子和一個滿口是血的父親,人們為之驚呆,但也僅此而已。
但那少年卻哭得撕心裂肺,最后他抱走了這兩具尸體,將它們葬之于山崖上那塊巖石下。并且在那里跪了整整三天三夜。繼而便是永遠的失蹤,無論村民花多大的心思尋找。
從此以后,森林再也沒有狼出現,那少年再也沒有回來……
哲理寓言故事12
有錢人的第三層樓房
從前,有個有錢人,他生來愚蠢,又不愿意讀書學習,卻自以為是,驕傲得很,常常干出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來。
有一次,他到另一個有錢人家里去做客,見到人家的府第是一座三層樓的樓房,高大威風,又寬敞壯麗,看上去很是闊氣不說,站在三層樓上,還能看見遠方美麗的景致,真是妙極了。
他心下不禁十分羨慕,想道:要是我也有一幢這樣的三層樓房,那該多好啊!我也可以站在我的三層樓上,喝茶觀景,要多愜意就有多愜意!
要蓋樓房,錢自然是不愁的。他回到家里,馬上叫人請來泥瓦匠,吩咐道:“給我建一座三層樓房,越快越好!”
于是泥瓦匠立刻開始動工,打地基、和泥、壘磚頭,開始修建樓房的第一層。
有錢人天天跑到工地上去看,頭幾天地基打好了。又過了幾天,壘了幾層磚。再過幾天,磚壘高了一點。
有錢人想樓房都快想瘋了,而今過了這么些天,他的樓房還沒影子,實在等得不耐煩了,就跑去問泥瓦匠:“你們這是建造的什么房子啊,怎么一點也不像我要的樓房呢?”
泥瓦匠答道:“不是照您的吩咐在建樓房嗎?這就是第一層了。”
有錢人又問:“這么說,你們還要修第二層啰?”
泥瓦匠奇怪地回答:“當然了,有什么問題嗎?”
有錢人暴跳如雷,勃然變色道:“蠢東西,我看中的是第三層,叫你們修的也是第三層,第一層、第二層我都有,還修它作什么?”
泥瓦匠們聽后哈哈大笑,說:“只要最上面那層,我們不會造,你自己造吧!”
泥瓦匠們走了,有錢人望著房基發愣。他不知道,只要最上面一層,不要下面兩層,那是再高明的工匠也造不出來的。
這個有錢人真是可氣又可笑,沒有第一、第二層樓房,哪里來第三層呢?小朋友們,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要踏踏實實,打好基礎,不要學習故事里的有錢人的無知,否則我們的理想就好像這個有錢人的空中樓閣一樣,永遠是虛幻的東西。
哲理寓言故事13
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篇一:獅子與主人
一個人在山路上撿到一只幼小的獅子,便抱回家喂養。他對獅子無微不至,給它喂精美的食物,給它梳毛,給它洗澡。獅子對他也親密無間,扒他的肩膀,舔他的手腳,陪他散步,和他戲耍。獅子在他的懷中漸漸長大,長成一只威猛的雄獅,也溫順得如一條家狗。
有一天他忽發奇想:騎著獅子旅游。于是他騎上了獅子,踏上了旅程。一路上獅子很聽話,平穩地馱著他。所到之處人們對他夾道喝彩,他更神氣了。
路上有人問他:“獅子不吃你嗎?”他說:“那怎么可能呢!”
路上有條狗問獅子:“你怎么不吃他?”獅子說:“那怎么可能呢!”
一天他們要穿過一片沙漠,路上遇到了風沙,水和食物都被卷了去。他在痛心之時也還去安慰獅子:“朋友忍著點,等過了沙漠,我讓你飽吃一頓。”并跳下來步行。
一日過去了,獅子餓得圍著他打轉;
兩日過去了,獅子餓得舔得的手腳;
三日過去了,獅子對他進行了輕輕地撕咬;
四日過去了,獅子向他齜起了牙齒;
第五日,饑餓的獅子向他瞪起了血紅的眼睛,在他正要上前撫摸它時,獅子奮力一縱將他撲倒,瞬間把他撕成了碎片。至死他都不明白,獅子怎么會吃了他呢?
世間的友誼,有些是建立在飽暖基礎上的,吃飽穿暖了是親密無間的朋友,生死存亡的時候便會露出兇殘的本質。因而一點也不奇怪:被你視為親密無間的朋友,有時常常能給你致命的一擊。尤其是當對方的本性本就兇殘,所以小朋友們交朋友的時候一定要認清對方是什么樣的人哦。
哲理寓言故事14
四兄弟種樹
四兄弟在后花園移植了一株罕見的黑牡丹樹,他們視之為珍寶,決定由四兄弟共同管理,每人輪流一天。為了能使黑牡丹樹更地好成長早些開花,四兄弟都殷勤看護盡職盡責。
首先由老大看管。他整日里圍著黑牡丹樹團團轉,一遍又一遍地為黑牡丹樹松土鋤草揀去雜物,工作細致極了,一天下來累得滿頭大汗。
第二天輪到老二,他一見提出了異議:“哪有這樣松土鋤草的,不小心把根部鋤壞咋辦?再說了,這幾天高溫悶熱,氣候干燥水份蒸發快,應多澆水才對呀。”說罷忙去挑來水把黑牡丹樹給灌了個夠嗆。
第三天剛破曉老三就出現在后花園,見到老二給樹灌水馬上提出反對意見:“唉呀呀,看你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哪有光澆水樹能長大的道理?應當多上肥料才正確嘛。”話一落音就急匆匆地挑來一擔農家肥一古腦兒給全施了下去。
第四天一早老四接踵而至,他胸有成竹地對眾兄弟說:“你們都太缺少經驗了,要使花開得艷麗整枝是關鍵。呶,底部多余的葉子沒用,養料全被它們搶走了!”說完不管七三二十一,操起剪子把葉子幾乎全給剪光。
四兄弟各抒已見個個手忙腳亂。盡管他們滿心期望著黑牡丹樹早些開花,但事與愿違,不爭氣的黑牡丹花終于沒有開成,幾天以后,黑牡丹樹就漸漸枯萎,不久就完全失去了生命力。
——請外行人來辦事無異于瞎折騰,最終難免要把事情辦糟的。
哲理寓言故事15
樹枝的報復
斧頭砍斷了一根樹枝,樹枝決心報復斧頭。
斧頭是那么強大,自己是那么弱小,怎樣才能報復它呢?樹枝挖空心思,想出了一個好主意。
樹枝忍痛把自己截成了一段斧柄,然后去接近斧頭,掌控斧頭。
樹枝終于把斧頭抓在了手中。
把斧頭抓在手中的樹枝,又抓著斧頭,去砍別的樹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