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朋友,都應該聽過戊戌六君子一詞。這一批先烈,用自己的鮮血喚醒愚昧的國民和上層統治者。雖然他們犧牲了,但想要國家富裕強大的愿望卻深深扎根在更多的人心中。
正如譚嗣同所言: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在清朝末年,國家持續受到西方列強侵害的時候,有一部分知識分子站出來,對統治者訴說學習西方制度,從而抵御西方的愿望。
當時的皇帝光緒帝同意了這個請求,于是有了歷史上著名的維新變法。在維新變法之前,中國的改革只是涉及表面,從未涉及根本。就如洋務運動一樣,也只是說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以此抵御列強。
維新變法卻涉及到政治和思想層面,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可惜的是,這次變法只持續了103天就失敗了,所以又稱百日維新。
光緒帝的登基是姨母慈禧太后操控的,從登基的那一天起,光緒帝都在慈禧的控制之中。維新變法,可以說是他少數脫離了慈禧控制,站出來與慈禧斗爭的行動。
然而代表舊勢力,掌握清朝國家權力更久的慈禧,力量明顯比光緒帝大。所以慈禧太后訓政,光緒帝被困,維新變法失敗,維新派人氏被慈禧清除。
戊戌六君子,就是戊戌變法的中心人物,六人被慈禧收監,后被斬首菜市口。在六君子中,年齡最小的莫過于林旭,斬首之時年僅23歲。
林旭自幼入私塾讀書,從小聰明伶俐,否則也不會娶到沈葆楨的孫女沈鵲應為妻。1893年參加鄉試,中第一名解元。
林旭年長之時,曾跟隨岳父沈瑜慶游學武昌,在這一時間段接觸到了新思想,并認可和贊同維新思想。1894年和1895年先后兩次赴北京參加會試都不中,任職內閣中書。
當時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清政府屈辱求和簽訂《馬關條約》。條約簽訂的消息一出,國內上下一片嘩然,許多知識分子紛紛抗議,反對條約的簽訂。
林旭自然也是反對的一方,但他也知道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國家力量。康有為后來在北京組織保國會,林旭成為骨干,始倡董事,提倡最力。
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渴求人才,林旭被翰林學士王錫藩以才識明敏,能詳究古今,以求致用,于西國政治之學,討論最精,尤熟于交涉、商務,英年卓犖,其才具實屬超群的理由推薦給光緒帝。
于是林旭與譚嗣同等人都被授予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預新政事宜。
變法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但是林旭卻并不擔心自己會丟了性命。也許從一開始他就已經放棄了生死,他唯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妻子,若是聽見自己死亡的消息,會追隨自己一起死。
嬌妻尚在江表,莫得一面,英烈之性,必從吾死,不期酸淚如綆。
夫妻二人未留下子女,全用性命報效了自己的國家,值得大家尊敬!
下一篇:愛女兒,從愛妻子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