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兒時自從能讀書,讀到《少年維特之煩惱》后,就被其作者歌德的才華深深吸引住了。
小席勒很想結識歌德,于是,他懷著無比崇拜的心情給歌德寫了一封信。然而,信寄出去以后,卻如石沉大海。一天。頗為懊喪的小席勒問父親:“很想結識一個人,可別人不理自己怎么辦?”這時,父親點燃了供臺上的兩只蠟燭,大約以5寸左右的距離并排放著。不一會兒,奇妙的事發(fā)生了,那兩只蠟燭的光焰相互被吸引著,有那么一刻,上端的光焰居然匯合在了一起。
小席勒明白了:要想結識自己敬佩的人,必須讓自己放出光芒,只有光焰才能吸引光焰。
席勒從此學習非常用功,一有時間就鉆進圖書館,常常忘記了吃飯和規(guī)定的出館時間。是的,他就是一心要讓自己發(fā)出光芒來。1973年,他終在文壇嶄露頭角,主持出版文藝雜志《季節(jié)女神》,在出版了費希特、洪堡兄弟等名家的作品后。他開始向心中的文學之神歌德約稿。可一連幾次,卻全被歌德拒絕。
就是席勒的這封信,使得歌德所有的矜持轟然坍塌,驚呼:自己險些與一個千年難逢的知己失之交臂!原來自己是多么需要接受席勒的思想,席勒那充滿睿智之光的思想已點燃了自己塵封的夢。
歌德生于特權家族,父親是皇家參議,母親是法蘭克福市議會議長的女兒。25歲時便寫出了轟動整個歐洲的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并曾擔任魏瑪公國要職主持大政,這樣一位才華橫溢聲名顯赫的文學巨匠,終于敞開懷抱,接納了比自己小10歲、出身貧窮的席勒,并譜寫出了世界文學史上一段友誼的傳奇。
在年長成熟的歌德的呵護下,席勒很快成為歐洲文壇上熠熠生輝的一顆新星,不斷煥發(fā)出人生的異彩,最終成為著名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而年輕的充滿激情的席勒也為歌德注入了新的創(chuàng)作動能,歌德著名的劇本《華倫斯坦》三部曲,經典詩劇《浮士德》,以及體現古典主義理想的《赫爾曼和多羅特亞》等相繼問世,這些作品赫赫然、煌煌然。穿過歷史的天空,至今依然照亮著人們的心靈。
偉大的友誼總會有它的傳奇之處。
10年后的一天,歌德正伏案寫作。突然心扉似乎被人重重擊了一下,他病倒了。但歌德有所不知的是,在這次生病中,席勒這只光焰不幸熄滅。由于家中貧窮,席勒的遺體被家人安放在一家教堂的地下室。
歌德病愈之后。只知道席勒已經去世,并不了解詳情。直到20年后,人們在清理教堂地下室時,才發(fā)現席勒的遺骨已與幾十具骷髏混雜。歌德得知此事后,連忙趕往教堂,年近70的他,硬是憑著20年前那些秉燭夜談的深刻記憶,將席勒的骨骸區(qū)分出來。為了能和知己朝夕相伴,歌德把席勒的顱骨捧回家中安放。
世界曠世友誼無不是光焰與光焰的吸引,當兩人的心靈有圣火燃燒時,兩只光焰也就會越過門第、財富、年齡等差異,相依相聚在一起,而心靈的圣火只有靠修煉心性得來。
上一篇:時刻銘記你的夢想
下一篇:當過九年漁民的“中國阿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