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婚外戀情的沖擊。沈從文曾含蓄地承認,那部膾炙人口的《邊城》,便是他在現實中受到婚外感情誘惑后激動、茫然而又逃避而產生的靈感。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人和一段怎樣的迷情,讓一代文學大師如此牽腸掛肚?
她從他的小說里走來
1933年10月的一天,從山東來到北平的沈從文去拜訪住在西山的北洋政府總理熊希齡。此時沈從文已經與出身名門的張兆和舉行了婚禮,感情甚篤。在叩響那扇大門之前,他從未想過,另一個影響他人生的女人即將闖入他的世界。
那天,熊希齡并不在家,他的家庭教師接待了沈從文。這是個年輕漂亮的姑娘,名叫高青子。她是個才華橫溢的女詩人,有著獨特的文學天賦,與沈從文談起文藝,聊得甚歡。但也僅此而已。直到不久后的一天,沈從文又去拜見上次未能會面的熊希齡,才使沈從文與高青子之間的故事拉開序幕。
這次熊希齡在場,但他和沈從文談了一會兒,便有事離開了。臨走前,熊希齡安排高青子陪沈從文吃午飯。送走熊希齡后,沈從文在客廳里等了一會兒,高青子才裊裊婷婷地出現。
他只看了一眼,便頓時愣住。高青子穿了一件綠底起小黃花的綢緞夾衫,腳上是一對淺粉色的鞋子,最重要的是,在她的衣袖口,拼貼了一塊淡淡的紫。
在沈從文的小說《第四》中,這樣描寫過他筆下的女主角:優美的淺紫色衣包裹下面畫出的苗條柔軟的曲線。高青子就是照著這個女主角來打扮的。而她的這個做法也不是原創,是受到沈從文小說《燈》的啟發,里面就有一個青衣女子為打動男主角,特意改穿藍衣來訪,最終促成夢想成真。
可見,高青子熟知沈從文所有小說的細節。她著裝傳情,讓沈從文激蕩起內心的波瀾。高青子從沈從文的表情中,察覺到自己的秘密被看破,雙方有微妙的尷尬和不安,隨即會心一笑,誰都沒有說破。那日,從熊希齡家中離開后,沈從文內心久久無法平靜。
妻子張兆和是他心目中的女神,當年沈從文為追求張兆和,曾經寫了數百封情書。“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他用成摞的情書和五年時間才換回了與她牽手。
可是進入婚姻后,沈從文還是難免有點失望。婚后,很多東西在不經意間慢慢變了。以前沈從文最愛的是張兆和的文采飛揚和浪漫飄逸,但現在現實讓她浪漫不起來,她不得不為三斗米彎下了腰。
正如張兆和最愛穿的藍粗布袍子一樣的粗糲,這個名門之后的性格也如同砂紙打磨過一樣,沒有絲毫的奢華。她開始安心做一個家庭主婦,畢竟,不能靠吃情書過日子,看完了那些美麗的文字之后,還是要買米下鍋的。對此,沈從文雖不甘,卻也無話可說,但他是堂堂男子漢,也有驕傲和虛榮。他渴望一個紅顏知己,也喜歡一個融合了自己筆下詩意的女孩。
如今,一個新鮮美好又曼妙的女孩對他仰慕若此,怎能讓他不心動?可沈從文知道,他對高青子的這份感情是不可能的。為逃避現實中這份婚外情的誘惑,他沉下心來創作小說《邊城》。
高青子熾熱的信件,一封封飛上他的案頭,她輕輕地戳破了隔在兩人間的那層窗戶紙,讓站在窗戶這邊的沈從文忍不住要看看窗欞后邊的人影。就在沈從文無法從這段情感中自拔時,他接到母親病重的消息。
回湘西的船上,沈從文揣著張兆和的照片,每天一封信給她,想借此方式理清與高青子的情感,拉回自己悄然邁出的腳步。而張兆和反應卻冷漠得多,回信也很少,一個整日為吃穿所困擾的主婦,是無暇回應丈夫風花雪月的精神需求的。沈從文很是失落。
1934年初春,沈從文回到北京。他把某種壓抑的夢寫在了紙上,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創作中。4月19日,小說《邊城》完稿出版。高青子洋洋灑灑地給沈從文寫了一封信,對該書說不盡溢美之詞。自己的作品得到如此認可,那種滿足和征服感淹沒了沈從文。他不想再約束自己,就和高青子重新來往起來。
你是那抹閃亮的虹
高青子是個聰慧的女人,為了讓沈從文看到她文采的一面,她寫了一篇名為《紫》的小說。發表在沈從文主編的《國聞周報》上。這篇小說講述的故事是一個男人在有了未婚妻之后又愛上了一個叫做璇若的女子,與兩個女人演繹了一段徘徊、矛盾的凄美故事。沈從文心知肚明,高青子的作品是他們的真實生活寫照,他幫她修改《紫》的文字,又鼎力相助使其和其他五篇小說集結成《虹霓集》出版。
隨著兩人來往緊密,沈從文的心從張兆和的身邊飛走了。他不是個剛毅果斷的男人,骨子中透著清高與優柔,他明知深愛的女人是張兆和,卻又抗拒不了來自高青子的誘惑。當快被這種矛盾的心理搞得崩潰時,他將與高青子之間橫溢的情感向張兆和坦白了。他甚至希望張兆和能夠理解,讓妻子告訴他一個合理解決的答案。
這時候,沈從文和張兆和的長子龍朱剛剛出生,正躺在醫院病床上的張兆和,因沈從文的別戀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一氣之下,張兆和收拾行李回了蘇州娘家。沈從文每天都給張兆和寫一封長信,卻并不是對妻子的懺悔,而是坦白地表明對高青子的愛慕和關心,稱她是他生命中那抹閃亮的虹,會轉瞬即逝,卻渾然不知這樣的言情切切深深刺痛了張兆和。
沈從文覺得矛盾和迷茫,他說,“我不能想象我這種感覺同我對妻子的愛有什么沖突,當我愛慕與關心某個女性時,我就這樣做了,我可以愛這么多的人與事,我就是這樣的人。”無助的他想到了林徽因,他想到這位才女經受過諸多情感的考驗,在寒風凜冽中流著淚趕到梁家,向林徽因傾訴。對于這樣情感的沈從文,林徽因作為過來人,罵他,勸他,和他談人生和人性。張兆和那邊的親友,也在極力勸解,而且還有人給高青子介紹對象,希望沈從文與她的關系就此了結。翻譯家羅念生就是一個人選。最后,沈從文暫時和高青子斷了聯系,張兆和也回到了北平。
上一篇:柴靜,不成功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