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春秋后期的孔子,最為主張“仁”,于是他如此道:“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其意為:人若不仁,怎樣來對待禮呢?人若不仁,怎么來對待樂呢?誠然,仁,是重要的。沒有仁,便沒有禮;沒有仁,便沒有樂。
孔子之所以能名揚天下,是因為他有一顆對萬物眾生的仁愛之心。唐太宗之所以能得“貞觀之治”的千古美名,是因為他有一顆對百姓子民的仁愛之心。漢文帝之所以能成因“親嘗湯藥”聞名的孝子,是因為他有一顆對母親的仁愛之心。不同的榮耀背后總有不同的執著,不同的執著背后總閃爍著溫暖人心的仁愛,縱然那是一個平凡普通的百姓,縱然那是一個弒兄篡位的皇帝,縱然那是一位至尊的圣賢,然而,因仁愛之心,他們走到一起。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沒有仁愛的人,不可以長久地處于貧困的境地,也不可以長久地處于安樂的境地。有仁愛的人安于仁,聰明的人從仁中獲利。由此可風,仁,是重要的——以仁待人,別人也會以仁待已,如此一來,世界豈不美哉快哉?沒有仁,何來孔子桃李滿天不?沒有仁,何來唐太宗“貞觀之治”?沒有仁,何來漢文帝“親嘗湯藥”的千古美名?沒有仁,何來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沒有仁,何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沒有仁,何來□嘔心瀝血一心為民?沒有仁,何來我們今日美好生活?因為仁,山崩地裂之時,綠色的迷彩撐起了生命的希望,他樹起了旗幟,自己卻悄然倒下,在那災難的黑色背景下,他26歲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他累死在5。12抗震救災的第一線,讓全國13億人為之落淚;他,是武文斌。
因為仁,4。14玉樹大地震時,他不顧自己的安危,甚至來不及在救援家人,卻在第一時間趕到村民的身邊,挽救了近30多名受傷的各族群眾;對鄉親有最深的愛,所以才不眠不休,對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離不棄,鐵打的漢子,是廢墟上不倒的柱,不斷的梁;他沉靜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壯的風景;他,是“玉樹鐵漢”才哇。因為仁,讓一個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憊的肩膀,有了圣潔的光芒;她剪去長發,在風雨里長成南國高大的木棉,紅碩的花朵,不是嘆息,是不滅的火炬;她,是“最美”洗腳妹劉麗。因為仁,危險裹脅生命呼嘯而來,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剎那搖擺;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傳統美德;她并不比我們高大,但那一刻,已經讓我們仰望;她,是“最美媽媽”吳菊萍。愿人人心中有仁,讓仁愛之心播種大地!
上一篇:藏在心中的“我愛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