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化的漩岡席卷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當西方的情人節,感恩節,圣誕節在中國的大街小巷,商場人群中日益泛濫,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蕭然間成了凝滯的空氣,日漸黯淡,我們,作為幾千年文化的傳承者還是要記得魯迅的“拿來主義”。面對傳統文化,我們要勇于繼承,敢于創新;面對外來文化,我們要寬容接納,善于過濾。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便堅持對外開的政策。于是,各種外來文化對中國文化展開了新一輪的侵略;巧克力與玫瑰的濃情縈繞在咖啡廳,2月14日越來越深入人心,七夕時的牛郎織女也只能退出舞臺,唯美與凄美悄然隱去;圣誕老人花招百出,各大小商場招攬顧客的主意層出不窮,圣誕歌曲充斥耳旁,中國人民也樂在其中,春節的逛花市,團圓飯卻慢慢地流于形式,冷冷清清。面對傳統文化,中華兒女何以如此輕率地將其拋諸腦后?這源于近代西方對華侵略所遺留下的禍根,給中華人民以深刻不可磨滅的屈辱感,以致于我們潛意識地認為:外來的;二定是好的,自己的,一定是錯的。
惑矣!既然我們的靈魂長期被這種惡心的屈辱感殖民,那么現在就勇敢地蛻去外殼吧!傳統民族文化是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精神血脈,我們要驕傲地繼承孔子的君子之風,繼承文化墨客的浪漫情懷,繼承竹梅蘭菊的傲骨貞節。
同時,欲讓傳統優秀文化代代相傳,生生不息,自然少不了創新。文化是需要創造的。注意,是創造,而不是拷貝。正如日本大和民族文人于唐朝時自我國學習文化后,回到本國便加以創造,劍道,茶道便青出于藍,加上全民族的尊重與保護,如今日本文化絢爛如櫻花。“引進來”是為了更好地“走出去”。我們必須時刻謹記。
如今,大部分中國人都在外來文化的浪里潮漂流,漂到哪兒就在哪兒吸收“營養”,也不管那“營養”是否中國文化所需。只有極少的人在聲嘶力竭地吶喊,極少的人在文化沖突的十字路口彷徨。所幸的是,還有這些極少的人在創造新文化,傳承古老文化,盡管文化的創造是寂寞的。
同樣是一輪明月。羅密歐指著月亮對朱麗葉起誓被中國人視為浪漫,視為對愛的忠貞。但歐陽修筆下“月掛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難在我看來卻更添一絲朦朧之美,也更符合東方人情感的含蓄。然而,現在的中國大眾可不這么認為。于是,歷史反復刻印的,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我們對外來文化的盲目接收;而遺失不存的,是民族文化對本民族人民的深深吸引力,是中華兒女對華夏燦爛文化濃濃的依戀。
我們需要一種審時度勢的睿智,在接收外來文化的同時過濾文化,在文化交融的同時維護自己的文化。我們不應該像魯迅筆下冷漠的看客,無情地看著“夏瑜”被斬首,血染我們的歷史。我們需要一劑藥,來治我們崇洋媚外的病。
縱使“冷月葬花魂,”那也是屬于我們民族文化華麗的篇章。愿華夏文化的心臟在繼承與創新中,過濾與融合中,強烈地搏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