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語文,語為言語,文為筆神。要懂得如何學好語文,一則是言語之間懂得好言辨詞,二則是下筆時要字字精辟才能寫出好手筆的文章。
我乃一介白丁,文才不好、語也不妙。那么我該如何是好?我看!我練!讀書必不可少,對壁自問自答不失為“傻”事一樁,但畢竟想成為有張儀、蘇秦那些縱橫家的口才,還得要這樣練才行。別說,我還真學會點小竅門,不過這個辦法也要改改,對父母來“顯顯”威風。
文采必定要看大手之筆。如老舍、巴金、朱自清、肖復興、馮鐘璞、余秋雨等。朱自清,聽老輩言,那時他文采最妙。我便學習他那一手。“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表。”“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這段可是朱自清老先生最出名的《荷塘月色》中的一段,真是讓人神游其中,心曠神怡啊!說到這馮鐘璞老奶奶的句子也不差,她是以韻味深含著句子,顯出一種深而不露的感覺。且看:“深秋將落葉吹得團團轉(zhuǎn),枯草像是久未梳理的亂發(fā),豎起來又倒下去,我的心直在往下沉,往下沉——忽然我看見幾縷綠色在冷風中瑟瑟地抖顫,原來是那柳樹。在冬日的蕭索中柳色有些黯淡,但在一片枯黃之間,它是在綠著”。這段是《柳信》中的,這意味著當秋風到來,吹沉了我的心時,柳樹在奮斗的時刻精神鼓舞著馮奶奶,馮奶奶曾這樣贊揚過柳枝,“柳枝在綠著,襯托著萬紫千紅,這絲絲垂柳是會織出大好春光的!”
學會了看文,學會了言語,對語文的認識又更加奮進了一層,文章自己做,有話自己說。自己既“偷”來了別人的文采,即便要讓自己也好自怡樂一番。閑時語文無處不在,見到早晨山中大霧起,靈感一發(fā),下筆寫出了《山晨‘迷縠’》一文,“靜吹遠風,遙望遠方,乃是一片忽現(xiàn)的“迷縠”,隱約可見,但燈火畢竟明亮。形成了一股“霧中魁,令人神往,想置身其神境當中。忽回頭,看小柵,青綠盛凌,惹人喜愛。霧隱山,忽現(xiàn)翠,像是山雨欲來時的前際,又似驚濤駭浪的前兆。遠望霧中物,又像是水乳交融后的潔凈。大霧一片迷茫,難以捉摸,難以探索。”寫出好文經(jīng)師一改,望能得予家人的嘉獎。
語文,人人把它比作虎,它就是一頭下山虎,人人把它比作風,它就是清風吹拂我們。語文,并不是難,是我們拒而遠之而已,如以看文培趣,閑聊增廣,這才是學好語文啊!最后我說一句:語文之妙不在其表,而在其內(nèi),知其含畜,我信你就如好老求知,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