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塑造與培養是一段沉重而艱辛的道路,在跋涉的過程中,我們所要逾越的是內心的軟弱與心靈上的缺陷。當我們面對自我人格上赤裸裸的缺失時,是否有勇氣踏上漫長的救贖之路呢?
贖罪是一個沉重的字眼,基督教將人的一生視作一段自我救贖的過程,人的一生如果逃避贖罪,那便是人格靈魂的淪陷了。不由得想起小說《放風箏的人》,這是一個用恩典與救贖勾勒情節的故事,作者以緩慢沉靜的筆調告訴人們:贖罪并不必然等同于幸福,但無視人格上的缺陷將負罪一生。
《追風箏的人》講述的并不算是中東政治故事,而是一個在分崩離析的美麗國家——阿富汗里生活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在一次追風箏比賽中,當哈桑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侮辱時,蜷縮在陰暗角落里的阿米爾因自己想要贏得比賽冠軍來得到父親的關愛,而懦弱地注視著自己最信任的朋友被蹂躪。成年后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著他,催促他踏上了一條救贖的路。
時間的可怕就在于他可以讓一切改變。回到家鄉阿富汗的阿米爾,面對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并沒有停止贖罪的腳步。好像在泥淖中前進,每一個腳步都用盡生命的力量,他用自生的意志與時間、戰爭、宿敵競爭,他一路追一路趕,追到了心中那飄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了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
小說中的風箏象征人們所缺失的人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追到它,人才是健全完整的。作者卡勒德.胡塞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刀,將人生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故事的結局并不完美,甚至有些苦澀和酸楚,但它直指人心的引起了我的共鳴:當人們應當承擔責任時,自私推諉必定會時常激起內心的自責和贖罪的沖動,這樣的情感是一種夜深人靜時的捫心自問,是一條可以重新成為好人的路。
也許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他意味著什么,無論路途如何艱辛,讓我們勇敢地追,不停地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