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那些事兒”四個字一定是取自于《明朝那些事兒》,否則就是取自于千千萬萬本跟風之作中的某一部《×朝那些事兒》。這題目那叫一個火呀,平均每兩天就得看到一次,仿佛滿大街的人都在參加一個半命題作文賽。你看這出版業就這么點脾氣,什么火了就模仿什么出書。早先的時候也這樣,《夢回大清》《夢回大唐》,一個接著一個地夢。再早一點,滄月出名的時候也不知帶動了多大一群頂著“新武俠”名號的寫手。恕我直言,若是僅根據題目來選書閱讀,我八成是不會選到這類似曾相識的書。說我膚淺也好,說我喜新厭舊也好,反正我寧愿讀一篇文字質樸無華的文章,也不要去看什么跟風之作——我相信那類作品的作者甚至自己都不自信。
我們再瞧瞧影視圈。一部《潛伏》拉動了對諜戰片的內需,再早一段時間也是抗戰熱血片滿天飛,更早的時候則是一打開電視便是每個臺的阿瑪額娘格格王爺。我真還不知道原來所有觀眾都是約好了看同一口味的。于是我的胃病犯了好一陣子,不敢再看電視劇——怕惡心。然而我就是個小老百姓,畢竟離不開這些大眾娛樂,諸如看書看電視之類,因此我的思想也就不可避免地隨潮流一起一伏了。
所以這各行各業都是跟著潮流轉的。做新的吧,怕,怕什么呢?怕做砸了。就是把舊菜炒個新味道他都怕,萬一人家衣食父母不喜歡呢?所以他寧愿俗點、蠢點,照人家業已成功的模式弄出個舊的來。不僅大眾娛樂如此,真是處處如此。中國的電子業為什么鮮有響亮的名牌?技術差了么?我看那些山寨產品功能比名牌貨還好。關鍵是他不出新技術。但凡人家名牌東西有了什么新功能,他倒是能很快地破解技術給自己也整一個。但那技術畢竟不屬于自己,因此也就無法真正得意起來。你說他笨,他其實聰明著呢。只有跟著別人做才曉得哪些東西是社會已經驗證過了,是大家能接受、會喜歡的。
其實這都成了中國人的一個習慣了,根深蒂固。數千年來國人都提倡中庸之道,也不設個創新發明獎啥的,只知年復一年將功名頒給嚼孔孟嚼了多年嚼爛了一點新意也無的士子。主流的力量向來遮天蔽日。試圖革新的王安石該死,針砭時弊的文人要下獄。只要你跟著潮流走,沒錯;只要你逆流而擊,保準給打得粉身碎骨。做政治也好,做文藝也好,到今日做電子產品也好,什么都隨潮流才不會錯。國人的理念里“不錯”是第一位的,有功卻是其次的。“無過”能保你官運亨通,貿然革新弄不好卻是個身首異處的下場——你倒說說你選哪條路?
然而這社會之所以如車輪般向前,而不是原地打旋兒,是因為它每次接觸的都是地面上新的一點。人家歐美近當代以來為何比我們發展快許多?因為人家懂得瓦特、愛迪生的價值,認同本茨、福特的發明。再往后他們也明白挽留楊振寧的重要,也決不會為了荒唐的政治原因去迫害奧本海默及其家人。而國內則長期遵循隨波逐流往上爬的原則,有大發展才是笑話!在一句話不對就下獄、一個眼神有問題就可能挨批的年頭,在競爭激烈、害怕失敗的年頭,國人太聰明,選擇了不說不做、跟風模仿,避免了被當做異己排除或是不討好大眾而失敗,但同時也與那激動人心的一點突破擦肩而過。心態既然這樣,我反而更欣賞那股無畏的、好奇的、開拓的、求新的“傻勁兒”了。
王小波是我崇拜的作家之一。他敢在噤聲的人群中講“文革”,敢頂著壓力和老婆一起為同性戀者正名,敢特立獨行。我想,提倡科技不輸于政治的王小波必不會隨潮流而逝,更不會跟著潮流去寫一本什么《×朝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