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教我做人與學習論語教我做人與學習細讀《論語》讓我知道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君子;細讀《論語》讓我明白怎樣學習。“仁”是是孔子教學思想的核心。仁者,愛人也,為人處世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要能以關心他人的心態面對生活。
我記得從《論語》中有這樣一句: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第,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是孔子在教導學生們說“同學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平易近人,做事謹慎,誠實守信,博愛眾生親近仁者,這一切都做好了,還有余力的話,就可以去學習文藝了。"我認為愛人,首先要愛自己的親人,對父母孝順,對長者尊敬,對手足的同情。“百善孝為先”,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孔子曾提到人們應該要“人不獨子其子,親其親,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魚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說的是,人不僅要愛自己的親人,還要愛他人。其次做人誠信十分重要。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軌,小車無軌,其何以行之哉?”意思就是,孔子說“一個人丟了誠信,他還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呢?就好像大車沒有車軌,小車沒有車軌一樣,他靠什么行走呢?”人沒有誠信九會寸步難行。所以,我們應該養成不說謊的習慣,誠信待人。此外,為人還要能推己及人。孔子曾說“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需要我們在為人處世是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不能見利益就自己上,有難處就推給別人。應該學會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想問題,想到自己想得到的別人也可能想要,自己討厭的別人不會喜歡。能做到這樣推己及人,就掌握了一個處理人際關系的主要準則。《論語》開篇就提到了“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意思是學習了就要及時實踐,不也很高興嗎?從孔子的話來看,學習是首先被提到并加以重視的事,這說明學習對一個人來說是頭等大事。
而“學而時習之”就說明了孔子眼中的學習就要及時實踐,學以致用才能達到目的,才能體現學習的效果。孔子好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它告訴我們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被迷惑,只空想卻不學習也很危險。所以,我們應該讓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才能有效果。但學習并不一定局限于書本知識的學習,還可在生活中學習。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與不足,我們應該學習他人的長處,取長補短,同時又發現別人短處,查漏補缺。作為學習者,我們就應該有謙虛向他人學習的態度,能不恥下問,以便于隨時隨地的學習。
從《論語》中,我懂得了為人、處事、學習等多方面的道理。《論語》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