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講述的是主人公阿芒·杜瓦與交際花瑪格麗特的愛情故事,作者小仲馬生于1824年,是著名作家大仲馬的私生子,幼年時與母親相依為命的悲慘遭遇,使他痛恨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淫靡之風,在當時社會,因淫靡之風造成了許多像他們母子這樣的被侮辱者和被損害者,所以他決心通過文學改變社會道德,《茶花女》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文章中瑪格麗特的性格是我最喜歡的,她雖然身處交際圈,但她是一個極有個性和尊嚴的人(這也是她為多數男人競相追逐的緣由),對第一次見面對她不尊重的人,她總會巧妙的戲弄他,而對于對她尊重的人她也會彬彬有禮;她是一個有著悲慘遭遇的人,遭遇使她淪落成交際花,而交際花的日子也讓她有了過人的成熟和智慧,但不論經歷過什么她少女一樣的心從未丟失過,她只是要等到一個能真正珍惜她的人才能釋放;她對愛情無比忠貞,與她自己的堅持與放棄,她的每個決定都讓我動容,因為我感覺到她是真正的深愛著阿芒·杜瓦。阿芒·杜瓦在我眼里是一個可恨的人,他給了瑪格麗特希望,卻無法實現,還讓她死的那樣孤單。
一見鐘情而引發的一系列沖動使他真的愛上了瑪格麗特,瑪格麗特的遭遇和身份并沒有使他退縮,而是激發他的同情心,愛和憐惜使他為了她不顧一切。可他實在天真的可笑,自以為可以保護碼格麗特,但最后是瑪格麗特保護了他。這段愛情瑪格麗特傾盡所有,她對愛的執著守護令人感動,故事的尾聲瑪格麗特為了阿芒·杜瓦而離開了他,并設法讓他誤會自己,可他真的誤會了,愛情的基礎是信任,阿芒·杜瓦的誤會著實讓我吃了一驚,這也是我討厭這個角色的原因。這篇文章中阿芒·杜瓦的父親也塑造的頗為成功。
杜瓦先生體現了當時的資產階級道德觀念,認為兒子誤入歧途,自己不能袖手旁觀。在勸誡兒子未果后,決定單獨和瑪格麗特交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瑪格麗特只得聽從。雖然杜瓦有著虛偽自私的一面,但作者并沒有把他當作反面人物來描寫,而是說他為人正直,因為作為長輩,誰都不希望兒子和一個妓女結婚,毀了自己的前途,敗壞家庭的聲譽。杜瓦先生講求實際,達到近乎冷酷的程度,跟他兒子的熱情’沖動,富有同情心形成鮮明對照。
《茶花女》在當時一經出版即轟動全國,盡管上流社會惱怒的批評該書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蕩墮落‘’‘’低級下流‘’之作,但更多的人們則為其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瑪格麗特的悲慘命運,她的靈魂悲號,以及男主人公阿芒痛徹肺腑的悔恨,都會強烈的打動著讀者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