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相信你》中敘寫了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片段,但這些片段并不是寫向陌生人微笑或是扶起倒下的公共設施之類的美好場景,而是寫出了人們有向善之心卻不敢行善的困境。
“你在銀行里走來走去”。一個看起來很像尚未走出校門的大學生的人想要借用“我”的銀行卡——他要轉一百元錢,因為種種原因,他不得不這樣做。也許,這是真的,但是,誰又能保證“當我為你轉賬時,我的密碼不被偷窺?若是你再復制一張我的銀行卡,將我的錢一取而空,我又該找誰去要賬?”于是,“我”用冷淡的聲音回絕了他。“當我轉身而去時,我瞥到了你臉上的失望”。
“你在餐廳里坐了又坐”。一個看起來很像端莊的職場麗人的人想要借“我”的手機——她要把她的手機卡裝進去打一個很重要的電話。也許,這是真的,但是,誰又能保證“當你的手機卡裝進我的手機,我的手機還能否回到我的手中?”于是,“我”用冷淡的聲音回絕了她。“當我轉身而去時,我瞥到了你臉上的失望”。
“你在車站里轉了又轉”。一個看起來很像落入困境的鄉下大媽的人想把她唯一值錢的鐲子便宜賣給我——她想買一張車票去看她的兒子。也許,這是真的,但是,誰又能保證“你的鐲子不是贗品?到了那時,我又該找誰要回我的錢?”于是,“我”用冷淡的聲音回絕了她。“當我轉身而去時,我瞥到了你臉上的失望”。
這是書中所描述的三個片段,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畫面可謂是家常便飯,并不罕見,那么這不值得人深思嗎?
“我”其實是非常想幫助“他”和“她”的,可是“我”被一個有一個不斷涌現在腦海的問題攪得不得安寧,“我”徘徊在是與否的邊緣,痛苦地掙扎著……終于,“我”決定了——“我”冷淡地回絕了“他”“她”,而迫使“我”做了這個決定的正是如今的社會。
書中的“我”指的并不是作者或是另外的某一個人,而是指現今的社會大眾。現在在農村乃至城市,乞丐的身影隨處可見,他們衣衫襤褸,楚楚可憐,讓路過的人們想用錢包里的紙塞滿他的碗,可是,請你重新打量他一遍:他四肢健全,毫發無傷,當別人投給他錢的時候他甚至兩眼放光,他憑什么坐在那里只磕幾個頭就可以得到或許并不富裕的你的同情和血汗錢?很有可能,他住在富麗堂皇的家里,過著比你好得多的生活。好在,許多人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們不愿再停留一步,但是,他們似乎有一些過頭了——見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也只會不屑地瞥一眼然后轉身離去。這些就是被傷害過了頭的人們。而使人們變得麻木的,正是“他”所造成的社會誠信缺失所導致的。
“也許,你并非騙子,只是一個陷入困境的普通人。可是,當你急需幫助的時候,我卻不敢伸出我的手——這,是你的不幸;這,也是我的悲哀。”
上一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