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首《短歌行》是曹操的名作。曹操,也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一代梟雄,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是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雖出生于亂世之中,年輕時放蕩不羈,別人認為他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但他自命不凡,最終成為一代梟雄。
曹操有三惜,一惜惡來戰死,二惜奉孝早逝,三惜云長助劉;三嘆:一嘆放劉歸山,二嘆赤壁之敗,三嘆得隴不望蜀。說到曹操不得不說官渡之戰,這戰是他統一北方的重要戰役。當時,群雄實力最強的是袁紹。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逐漸加強,袁,曹兩之間的決斗已不可避免。200年,正當曹操的大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時,袁紹屬下許攸因為家人犯法而背棄袁紹,投靠曹操,當許攸來到曹操的營帳時,曹操便赤著腳迎接許攸,許攸看見曹操如此重視人才,就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因此而打敗于官渡。他至死都不肯稱帝,那時曹操奪取荊州,封孫權為驃騎將軍,荊州牧。孫權派大臣進貢,向曹操稱臣,并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曹操將孫權來書遍示內外群臣,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機向曹操勸進。曹操自己還不想廢獻帝自立,他說:“茍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不久,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還軍洛陽。
當月,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雖然有些人說曹操是個奸詐的人物,可是當時如果你不狠,那你就是敗者。但我認為曹操卻是個為民造福的人: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在政治上的功績亦是不凡的。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皇帝的命令軍閥只當耳旁風。那時,不僅有董卓等軍閥弄得民不聊生,但曹操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的。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他對選官標準也有一定的改變:漢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曹操為維護和發展勢力,讓更多的人為自己的事業服務,不受上述標準限制,強調“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出身下層的人,他也注意提拔。
從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總的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所以說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還是具有積極作用的。曹操的詩歌也是樸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這也是我喜歡他的一點。雖說曹操是個為民造福的人,他的子女們,個個本領不凡:曹丕,建立魏國,是個英明的君主;曹植,擅長文學,一篇《洛神賦》是大家熟知他;曹彰,武藝過人,人稱“黃須兒。”;曹沖,天才兒童,有《曹沖稱象》的故事,可惜天妒英才,13歲就病死了。曹操是個善于聽取別人意見,任用賢才,注重能夠發展生產,能為人民造福的人。
他是一代梟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