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遠——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古人不遠: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的英雄豪杰。他們雖已離去,卻依然名垂青史,永遠受世人的稱贊。他們如同天上的繁星,閃爍耀人;如同寶貴的珍珠,光彩奪目;如同挺拔的大樹,永遠的屹立在人們的心中。他被當今社會人推崇為圣人,他當年說的每一句話,都被人認為最富有哲理的話,他是中國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弟子根據他的言行寫出了《論語》一書,這本書也成了馳名中外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的君王也以儒學為主要學科,他為中國古代思想的蓬勃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他就是孔子。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昌平鄉(今曲阜市南辛鎮)人。家中排行第二。
是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古代文獻整理家——相傳曾修訂《詩》《書》,訂《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由此可見孔子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相傳孔子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有72人學問淵博,號稱“72賢人”。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游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由此可見他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孔子以好學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由此可見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兩千五百多年以前,孔子曾經周游了許多國家,推崇他的思想,可是有大多數的諸侯不聽他的,歷盡艱辛,但壯志卻為得展,盡管如此,在他回到魯國以后還編了一本史書《春秋》。最令我欽佩的就是他的不恥下問。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
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么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后,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并不以為恥辱呀!”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孔子雖然被稱為“圣人”,但是卻能放下架子,虛心地請教別人。這一點是許多人都缺乏的,大家都會為了顧忌自己的顏面,而不敢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孔子能做到不恥下問,真不愧是真正的圣人。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確實,孔子是在我國古代思想文化上有很大影響的重要人物,他的儒學文化甚至流傳到了其他國家。孔子是中國的,儒學是世界的。
孔子是這古代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他是當之無愧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