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顏非禍水,賤妾亦可惜。千憂惹是非,皆因塵俗起。
——題記
“紅顏”,本是美麗女子的代稱,可是,提到紅顏,我們便不由地想到一個詞:紅顏禍水,我不知道“紅顏禍水”這個詞是什么時候出現的,我只知道,歷史上,亂世里只要出現了一位“紅顏”,那必定被認為是“禍水”。他們認為商朝是由于美麗的妲己禍亂才滅亡的,周朝是因為褒姒的嫣然一笑而亡的國,“安史之亂”是因為楊貴妃的傾國傾城讓玄宗對其的寵愛,明朝的滅亡是因為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從夏至清的歷朝歷代“紅顏禍水”這個成語讓所有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的容貌在歷史興衰,王朝更迭面前承擔了過重的罪名,抹殺了那些紅顏所有的艷麗色彩,而唯只剩下禍害的名聲,警示著歷代帝王將相及其他的男人們。我很納悶,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當真有如此大的本事,可以控制國家的命運和興衰?中國男人最愛把禍亂殃民的歷史罪責往女人身上推,于是“紅顏禍水”這句話也就變成中國男人的口頭禪。大難臨頭,男人的屁股一拍,把自己的責任和過錯全卸了,所有的責任扔給了女人,讓女人來為自己頂罪,這樣的男人委實可憐可悲可恥可恨又可嘆!
書中,似乎把紂王丟失萬里江山的罪名全都加在了一個芊芊女子蘇妲己的身上,甚是不公平。周文王和周武王立誓要滅掉商朝,是基于政治發展與私人仇恨所產生的態度,丑化妲己只是一種政治手段。商朝的滅亡是因為大力經營東南,重心已經轉往長江下游地區,使得中原一帶空虛,周人才得以乘機蹈隙,硬是把商朝的亡國,推到一個女人身上,就常識的觀點看,也是很難使人茍同的。頂多只是蘇妲己入宮以后,由于爭寵而與其他的妃嬪引起紛爭,那些失寵的妃子各有氏族背景,因而加深了紂王與諸侯小國之間的沖突而已;如果硬要說蘇妲已是亡國的禍水,也未免太高估了她。
“褒姒苦在紅顏命,幽王造就禍水說”。褒姒,又一個歷史朝代興亡更替的替罪羊。冰美人式的褒姒,自從被同胞“捐獻”到這異國他鄉陌生的土地之后,不知道懷揣著怎樣的一腔憂憤,不知道背負著怎樣的千古幽怨,竟是千金難買美人笑,鐘情的周幽王見而愛之,為了博得美人開懷一樂,竟拿自己國家的軍國大事開玩笑,上演了一場場“烽火戲諸侯”的千古鬧劇。然而,真的是“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知”嗎?真的是“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嗎?在褒姒進宮之前,周幽王已經夠昏庸了,為了搏抑郁的美女一笑,就更加昏庸了。褒姒是被動地進了宮的,周幽王寵不寵她也是周幽王的事兒,褒姒并不要這恩寵,所以才天天無表情。所以,周幽王的亡國,是他自己自作孽,不可活,與褒姒何干。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是白居易在《長恨歌》一詩中描寫楊玉環的詩句,我們可以由此了解到楊玉環容貌的傾國傾城以及唐明皇對她的寵愛。說到這里,我們就有必要講講唐明皇的統治了。前期,是唐朝最繁盛的時期,史稱“開元盛世”。而在后期,他漸漸沉迷美色,不理朝政,整個唐朝民不聊生,貪官橫行。“君王從此不早朝”就是最好的寫照。但在其中,大家一定要注意,是唐明皇自己沉迷美色,不理朝政,絕對不是楊玉環死活不讓唐明皇去管理朝政的!倘若沒有楊玉環,唐明皇此時也已經驕淫。衰敗,是遲早的事。
明末才子吳梅村的一句“沖冠一怒為紅顏”將吳三桂降清全歸為陳圓圓的責任,陳圓圓的姿色就不用說了,琴棋書畫更是樣樣精通,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女子能牽動將軍與帝王的心也就不足為奇了。鹿鼎記》中韋小寶的一句“倘若他們真得一心為明,縱使千個百個陳圓圓也不會如何”將過錯全歸在了吳三桂的頭上。無論韋小寶是不是為了哄美女,但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的確,倘若吳三桂一心為明,又怎會降清?
紅顏不是禍水。她們有苦。一個王朝的滅亡,一場動亂的發生,全被認為是由女性造成的一樣。但實際上呢?人們卻往往忽略了背后的真相--要不是帝王們昏庸好色,將相的腐敗無能,又何至于斯呢?
造成禍亂的并非只是這些紅顏們。“花無百日紅”,女子那顆脆弱的靈魂,其實承受不住這么多的誤解和怨言。到最終,等候女子的只有那句“紅消香斷有誰憐?”歷史已經成為過往,那些薄命的紅顏也早已獨自飄零在大漠天空,也許沒有人為她們緬懷。
女子總是有太多的哀怨,君可知,紅顏非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