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秀美,悠悠的清麗蘊染出一曲壯美的紅樓樂章,天邊那悲人的紅,是否也是曲后的余音?它孕生了深刻的思想,清透出醉人的感傷,而里面的詩詞之多又讓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紅樓夢》呢。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和高度藝術性的偉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他對現實社會、宮廷、官場的黑暗,封建貴族階級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舉、婚姻、奴婢、等級制度及社會統治思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社會道德觀念等都進行了深刻的批評并且提出了朦朧的帶有民主主義性質的思想和主張。“千紅一窟(哭),萬艷同杯(悲)。”
小說便是如此,似香茶般純美卻隱泛著苦澀,似美酒般甘淳卻越發的迷茫。它慢慢的舒展,由溫和的序曲逐漸升騰為悲艷的哀鳴。這哀,回腸蕩氣,射人心魄。一曲紅樓,萬聲嘆息。這嘆息不僅是對大觀園里所有女性的憐惜和同情,更是為女性覺醒而高歌的鏗鏘之詞。小小大觀園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這“溫柔富貴鄉”里有勾心斗角,有兇殘強暴,有尊卑之分;在這樣“烈火烹油”的世界里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許多清新的形象,不為世俗所染,用高潔的姿態冷眼旁觀。而林黛玉便是這些鮮活形象最好代表,這個世界仙姝寂寞林在大觀園里既是主又是客,這特殊的地位使她清醒看到世間的各樣清寂,大觀園“游絲軟系飄香榭”的熱鬧在她眼里只是“風刀霜劍嚴相逼”的驚寒。所以她會認識到自身的可貴,會為自己貞潔的愛情而努力,所以她會聽到曲中唱詞“如花美春,似水流年”的時候仿佛置身凡塵之外,為女性的尊貴而動容。
這樣的紅樓,這樣的萬般嘆息,將世間生靈的覺醒寄寓于一園之中,卻讓人們看到燎原星火帶來的欣喜。寶玉曾說:“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寶玉是她的紅顏知己,她和寶玉有著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目標,和寶玉兩小無猜,更視之為唯一的伴侶。然而,他們的愛情在那個年代是不可能的。鳳姐的“掉包計”可謂是天衣無縫,但“掉包”的后果又是什么?是寶釵的獨守新房,是寶玉的終日灑淚,是黛玉的含恨而死,還是榮國府的滿門抄斬?歲月腐蝕下,夕日純凈的女兒世界走向崩潰。
青春守寡,受凌而死,悲觀出家,羞憤而死,含冤而死……“薄命司”把她們的名字徹底沉溺于深淵。“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李清照這悲婉的詞不禁脫口而出。一抹由心肺沁出的凄苦,將紅樓浸潤其中,無情動人。紅樓夢,夢紅樓,它終究是一場夢,但美好的夢后終是悲傷的痛苦,讓人不禁感嘆:“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在黑暗中傳來紅樓的樂曲,在夢中,在陽光里,似在覺醒。令人不斷夢想,不斷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