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簡介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一說山西河津,一說陜西韓城)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他10歲開始讀古書,學(xué)習(xí)十分認真刻苦,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復(fù)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fā),到各地游歷。后來回到長安,做了郎中。
他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游,到過很多地方。35歲那年,漢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貴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風(fēng)土人情。他父親司馬談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與天文學(xué)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歷”。同年,開始動手編《史記》。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獲罪被捕,受了“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于是他發(fā)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于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成就了《史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130篇,52萬余字,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對后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鑒》并稱為史學(xué)“雙璧”。
因此司馬遷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史圣。與司馬光并稱“史界兩司馬”,與司馬相如合稱“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遷的著作,除《史記》外,《漢書·藝文志》還著錄賦八篇,均已散失,唯《藝文類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賦》的片段和有名的《報任安書》(即《報任少卿書》)?!秷笕伟矔繁戆琢怂麨榱送瓿勺约旱闹龆鴽Q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馬遷生平思想的重要資料,也是一篇飽含感情的杰出散文。
《悲士不遇賦》也是晚年的作品,抒發(fā)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沒世無聞”的憤激情緒。少年受業(yè)司馬遷的少年時代,“耕牧河山之陽”。司馬遷在這“山環(huán)水帶,嵌鑲蜿蜒”(《韓城縣志序》)的自然環(huán)境里成長,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氣所陶冶,又對民間生活有一定體驗。10歲,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xué)習(xí);家學(xué)淵源既深,復(fù)從名師受業(yè),啟發(fā)誘導(dǎo),獲益不淺。
這個時候,正當(dāng)漢王朝國勢強大,經(jīng)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張騫奉使通西域,衛(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武帝設(shè)立樂府,也是司馬遷在京城里豐富見聞,熱情迸發(fā)的時候。
編著《史記》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38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的機會,他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等到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中國第一部歷書《太初歷》完成,他就動手編寫《史記》。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dāng)時擔(dān)任騎都尉,帶著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zhàn)。
單于親自率領(lǐng)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但是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單于調(diào)撥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無力與李陵相抗衡。就馬遷發(fā)憤寫《史記》
在單于準(zhǔn)備退軍之時,李陵手下有一名軍候侯敢叛變,將李陵內(nèi)部軍情告發(fā)。告訴單于李陵后面沒救兵,而且教單于部下制作連發(fā)連射的弓箭。單于于是繼續(xù)與李陵作戰(zhàn)。最后李陵寡不敵眾,只剩了四百多漢兵突圍出來。
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大臣們都譴責(zé)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
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么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準(zhǔn)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睗h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他就把司馬遷下了監(jiān)獄,交給廷尉審問。
司馬遷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以后,案子落到了當(dāng)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復(fù)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fā)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wù)f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
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處司馬遷以腐刑。腐刑是個奇恥大辱,污及先人,見笑親友。司馬遷在獄中,又備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于圜墻之中,當(dāng)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司馬遷《報任安書》)。
幾乎斷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資料,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要寫部有關(guān)歷史書的夙愿,因此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忍辱負重,希望出現(xiàn)一線轉(zhuǎn)機。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漢武帝改元大赦天下。
這時司馬遷50歲,出獄后當(dāng)了中書令,在別人看來,也許是“尊寵任職”,但是,他還是專心致志寫他的書。直到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記》全書完成,共得130篇,52萬余言。
歷史評價
魯迅在《漢文學(xué)史納要》一書中有專篇介紹司馬遷。魯迅認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彼抉R遷寫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發(fā)于情,肆于心而為文”,因而《史記》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濒斞傅脑u價成為《史記》評論中的不朽名言。
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wù)》文中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xué)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泵珴蓶|對司馬遷很佩服,認為“司馬遷覽瀟湘,泛西湖,歷昆侖,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
郭沫若特別贊賞司馬遷的文學(xué)才華。他說:“司馬遷這位史學(xué)大師實在值得我們夸耀,他的一部《史記》不啻是我們中國的一部古代的史詩,或者說它是一部歷史小說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為司馬祠題寫的碑文中對司馬遷有“文章曠代雄”、“功業(yè)追尼父”的贊語。由此可見,郭沫若認為《史記》的文學(xué)成就是極高的。
上一篇:我最喜歡的經(jīng)典作品
下一篇:歷史選擇了你,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