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高氣爽的日子里,心情就如浩瀚的天空般明亮、舒暢,手里捧著那本久違了的《讀者》如饑似渴地讀著,當我讀到一篇人物傳記時,心理激起一陣波濤,因為那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她們在那里做飯,
她們在那里吃飯,
她們在那里睡覺,
那里就是她們的家。
這不是一首毫無意義反復、回環(huán)吟唱的兒歌,而是關于一棵成為家的大樹、一對貧弱的母女悲慘而又溫馨的故事。故事的講述者是1979年若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特麗莎修女。
特麗莎修女1910年出生于南斯拉夫,1928年參加愛爾蘭洛雷托修道院,同年派往印度,在一所教會學校任教近20年,1946年她放棄了貴族式的生活,深入貧民區(qū)救助那些被遺棄的人們。她一直過著簡樸的生活,直至80歲高齡的她還跟其她修女一樣睡地板,只有兩套能換洗的修女服。
放眼生活,人們常縈繞于親情、愛情、友情……
有的人滿足親情的溫馨,愛情的爛漫,友情的純真……
當我們回想著走過的那條彎曲的人生路,回味那些伴你走過一載又一載的春夏秋冬、日日夜夜的親情,友情時,我們或許會徘徊于那些快樂的瞬間,或許會沉醉于那些精彩的畫面,或許會陶冶于那些溫馨的場面,然而愛又是什么呢?愛又寄予我們什么?
黃昏不再,夜色降臨,秋風依舊,泛起了我心靈的惆悵。看看“滴噠”的鬧鐘,又到了該上晚自習的時間,只得暫時與它說“再見”了。
2004年10月19日星期二天氣:晴
昨天的思緒撥動今天的心弦,心中似乎涌現(xiàn)出一種激昂,再捧起心愛的《讀者》,讀昨天的那篇文章,心中不再平靜,波濤隨風起伏。
愛,平凡而又深沉的字眼;愛,想要而又難以觸摸的境界。
當每雙眼睛注視著那位69歲高齡的修女特麗莎站在若貝爾頒獎禮的舞臺上作報告,講述她是怎樣去幫助那位奄奄一息被遺棄,老鼠和螞蟻肆無忌憚地咬嚼其身體的老婦人;講述她是怎樣尋找那些垂死者,怎樣去幫助他們治療,怎樣去照顧他們,安慰他們,怎樣照著他們的自己的習俗去辦理喪事;講述她為什么成立“善終會”,以及一次次把那些無家可歸,無處可靠的垂死者帶回“善終會”,讓他們死得像天使般安詳;講述她是怎樣放棄貴族式的生活而深入貧民區(qū)服侍貧窮中最貧窮的人……
每一雙眼眸被淚水侵蝕了,在燈光的映射下,在晶瑩地舞動,場上死一般的沉寂,特麗莎報告完畢時,會場上的人頓時起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持續(xù)了好久,好久。為她不圖回報的愛鼓掌,為她竭盡全力給予別人具體的愛鼓掌。然而掌聲響起時,人們紅著眼時,特麗莎干枯而滄桑的面頰上露出了世上最美的微笑。
2004年10月20日星期三天氣:晴
天空一樣的晴朗,一切還是那樣的平靜,當我讀完特麗莎修女的故事,我不得
不對此發(fā)表一些高談闊論,在靜謐的夜晚,在微風過處的夜晚,特麗莎的故事徹底地征服了我那顆幼小的心。
面對特麗莎修女,我驚異于這個單純靈魂中美麗的風景。她的光芒、她的震撼
并不因她的生命死亡而結束。就像那句話,果實里包裹著陽光,但果實脫落后,陽光并不脫落。
愛是什么?愛寄予我們什么?現(xiàn)在我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愛是表現(xiàn)于為他人著
想,善待他人,與他人分享喜悅。愛又寄予我們表達彼此間深切的愛:也許只是嫣然一笑,也許只是一句關心他人的話語……
在仰慕上蒼的眼中充滿淚水,滿是驚奇和燦爛;在敬畏生命時,眼中滿是溫馨,
滿是一道美麗的愛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