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孔子先生:
我是您的一個普通學生,與您相隔數千年后壯膽寫信打擾您,不僅是為了向您致上崇敬的問候,而且有幾個問題亟待您的指教。
您生于魯國,游歷于各諸侯之間,弟子三千,桃李天下,學富五車,經驗豐富。您的儒家思想主張:“溫、良、恭、儉、讓”,前四個字讓我心悅誠服,但“讓”字讓卻不敢恭維。老子又作了一個與您如出一轍的論斷:“我恒有三寶:一為勤,二為儉,三為不敢爭天下先。”是嗎?我從未見過您是長得怎么樣的?但是我仿佛能看到你樸實的身影,緊鎖的雙眉,因為直至你離開時也還未有你所看到的禮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你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與“禮治”。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您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于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您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有時您的觀點正確,但有時您的又太絕對啦。
我覺得凡事都不能太絕對了,做人行中庸一點,做事要視環境決定做人的標準,不能拘泥固執,該爭的時候就爭,該不讓的時候就不要讓,該表現的時候就得努力表現自己,捍衛自己。
其實,孔爺爺,您教給我的何止這些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學會了選擇朋友,“不恥下問”讓我攻克更多難題,學習更上一層樓,“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讓我學會了怎樣做一個君子……孔爺爺,您的閃光思想照亮了您的子孫后代的茫茫路途,指引著我們的衣食住行,您的一言一語都是我們人生的課堂。
在現實生活當中,更多的時候我們必須“不讓”且要“爭”。先生有所不知,當今社會日新月異,而不像你當年國泰民安,無論是經濟抑或是軍事,無論是社會文化還是人民道德,都可謂瞬息萬變。地方性的區位聯系,國家之間的合作、互利,國際互聯網等迅速發展讓人嘆為觀止。試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安穩地依著祖宗的家產,對任何事物都是一個果斷的“讓”字,不參與,爭取經濟合作,不和別國在競爭中取得發展,那么歷史又將推向何處呢?
孔子先生,您也許不知道,中華民族在19世紀遭受的是何等的苦難。《南京條約》、《馬關條約》,一份份不平等條約擺在清政府面前,他們可是您的好子孫,“讓”、“讓”、“讓”。。。于是在一片“讓”聲當中您的家當被典當一空,至今還有許多文物還在列強的博物館中呀!然而,您的子孫們又準備閉上眼睛休息了。
生靈涂炭,人民潦倒,便是如此“讓”出來的。
還有一些令人賞心悅目的事要稟告先生您。1948年,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強大的新中國。1997年,香港在鄧小平的據理力爭下回歸了祖國懷抱。二年后,澳門又回歸祖國。靜心聞著紫荊花和荷花的香味時,我明白了要靠努力爭取國家強大的真諦。
看著香港澳門上空飄揚著的五星紅旗,想起國家領導人帶領全國人民堅持黨我正確路線,綜合國力不斷升高,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我們還能恪守您的一個“讓”字嗎?若再恪守您的一個“讓”字那么臺灣是不是還會再晚回來呢?先生您說呢?請先生明察。
先生我看過你的一本書《論語》,寫得很有道理,很有哲理性我很喜歡看您的書。
孔子先生若你還在的話多好,現在以你為首的“國學”可熱鬧了。中央電視臺開了一個“百家講壇”欄目,一個大學教授,還是個女的,講《論語》,講得老百姓都愛聽,火了。她把自己講的“論語”寫成書,簽名售書,一天賣出1萬多冊。她的手腕子都腫了,一下子掙了好多錢。你說,你的“論語”已經出版了那么多年、那么多種語言、那么多版本版次,怎么一直就沒有暢銷?現在在你的“論語”加上了一個女人的名字,叫《于丹講論語》,為什么就這么火呢?在電視上,在報刊上,我端詳于丹的照片,覺得她很不漂亮呀!幾個博士認為于丹講“論語”講得不準確,就聯名討伐她。你別說,越是討伐,于丹就越是火。我跟你說吧,于丹可是拿你掙了大錢了,你如果是要“下崗”了,想在網上開個書店什么的,沒有錢的話,就和于丹說一聲,按照國家規定的利息貸款,她肯定會給你。如果有一天你進入福布斯財富500強的話,可不要“為富不仁”呀,要搞搞希望工程,救濟救濟貧困的大學生。沒準,你有了新的政績,還能當上教育部長呢!
此致敬禮
上一篇:最新高中母校感言 高考學子感言
下一篇: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