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讀起來瑯瑯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老師說:“基于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含有一些封建思想的意識,學習時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并不斷傳承。誦讀經典,健康成長,立志成才,報效祖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每個人初生之時,其天性都是善良的。善是人類的本性,其差別原因極少。只是后來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而產生了差異。如果兒童不從小就進行良好成才教育、道德教育、感恩教育、責任意識等教育,其先天的人性就會因外界的影響而隨之改變;后天的教育因素的不同,學習的環境不同,使得人的性格產生了種種的差異;在教育的規律中,重要的是貴在專一、持之以恒。老師說:“人,自有生之初,天賦人性,人人皆有,個個同得,就因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教育塑造了不同的人性。”
這對我今后的人生發展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學習《三字經》做有所作為的人太重要了。“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孟母為了他的兒子孟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為其選擇鄰居而搬家;有一天孟母正在織布,孟子卻逃學回家,母親大怒將織布機上的梭子折斷,斷了杼,織布就無法再繼續。
孟母以此教育兒子讀書學習如同此理,不可中斷。孟子滿面羞愧,恍然大悟說:“媽媽,孩兒記住了您的話了,以后我一定發奮讀書,不辜負您的諄諄教誨……”孟子知錯即改,后來以學是務,學習刻苦終于成為大學問家。孟母擇鄰育子、斷機教子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孩子不學習是不對的,年幼時不學習,老了能有什么作為呢?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學習《三字經》我增長了不少見識,開闊了視野,增強了我做人信念。我們學習古人,借鑒古人,更重要的是要勇于超于古人!
《三字經》使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進步,它正在改變著我的一切,甚至是我的人生,讓我真正找到了學習的目標,獲得了學習的動力。我真正領悟了:誦讀經典、感悟成長的深刻含義了。我國珍貴的古代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們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長的寶貴精神食糧,我們要學以至用,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