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中國的人在學英語的時候,美國人在干什么?
答:他們正在搞科研,研究大炮,改善航空母艦。
答:實行強權(quán)政治,推行霸權(quán)主義。
答:在找機會、找借口企圖打垮別的小國家。
答:……
……
不知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我們在學習別人的東西時,往往不是掌握別人的有靈魂、有實質(zhì)、有意義的東西,而是在努力地模仿別人的皮毛,只是在表象上做文章。
有哪個時代像我們今天,大家一窩風地跑去學別人的語言呢?都德在《最后一課》中,告訴我們的恐怕不僅僅是一句“法蘭西萬歲!”更重要的隱藏在這一句的背后。
據(jù)報道:北京某高校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平均每天要花八小時以上學英語。我不敢想象把這個事實加以推廣會如何。假如所有高校學生如此,這樣以來,我們還多少時間學別的東西呢?
然而,在當今的中國高校,早已經(jīng)有了這樣的現(xiàn)象:幾個同學呆在一起,如果某個人的英語成績比別人好,大家便會認為他要高人一等,而他們自己所學的所走的路簡直不是正道,甚至有人自卑。
試問:我們自己的普通話可否講好了?我們的外語怎么也趕不上地地道道的老外,難道我們在老外面前就失去了尊嚴?
提到英語,自然讓我想到就業(yè)。
何以一個中國人找工作非得以英語的好壞論英雄呢?我暫不說這是中國人的悲哀,但仔細一想,又確實找不出不悲哀的理由來。縱使你應聘挑大糞、清理垃圾,招聘單位也得看你是否英語過了級,四級還是六級,還是八級。
外語該不該學呢?答案是肯定的!是不是所有高校學子,甚至是小學生、中學生……所有中國人都得學它呢?恐怕還值得商榷。學好了固然好,把它當作一種手段,方便借鑒人家先進科技。
但不是說人人都得學,也不可能人人都學。能者向前,取其所好而習之。
但當下有幾人是帶著興趣去學的呢?大家學它,不過是為了自己將來可以覓到工作,順利畢業(yè)、拿到學位證。學到了東西的人倒也有所得,但學得不倫不類的那些人,花費大量精力不討好,反而沒時間去學習他個人喜歡的,能夠?qū)W懂的。
你讓猴子爬樹,不需要推,它自己就上去了。你要狗也上樹,即使用力推,它也不會上去。可我們讓猴子來看家,就不及狗了,我們便說這猴子不如狗了么?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無外呼是說:一個人,應向著自己喜好的,特長的方向發(fā)展。
一個長長的隊列跑步,后面的隊員不企圖超道,不換個方位,他們將永遠都將在后面跑。我們以前常常聽到‘超英趕美’的說法,為何是個‘趕’字呢?這不正是上面所談跑步隊列中后面的隊員所面臨的問題嗎?
說‘趕’就意味著永遠跟著別人跑,像個影子似的跟在人家后面追,至于方向在哪里,從不過問,也不自我檢討。這無異于‘崇洋媚外’。柏揚先生說得好,我們應該崇洋但不應該媚外。但我們偏偏不這樣。當今最突出的怪現(xiàn)象表現(xiàn)在學習英語上。
再說應聘,招聘單位要你如何,你就得如何,你沒有半點選擇的余地,你只得聽從。話說多了,吃虧的是你自己。
誰叫當今是強者的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