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二十七個春秋,當了二十七年班主任,我深深體會到:為師之本在于心。只有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才有收獲,有所效果。我深愛這片沃土,愛融進了我的事業,流進了學生的心田。今年我擔任了一年級的班主任,一年級實施教材改革,實行新課程標準,新課標,回顧反思這一年來工作,汗水與淚水交織,憂思與歡樂并存,下面談談我在教學《品德與生活》的點滴體會。
一、走進家庭,體驗親情。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充滿師愛的學習氛圍,更離不開一個充滿父愛,母愛和睦的家庭環境。善于從各個方面做好學生的家長工作,是班主任的重要環節之一。通過一年來教學,我發現一年的教材改動很大,現在的孩子和過去不一樣,是無法比的,所以必須要求教師,學生與家長三者之間互相聯系班主任要敢于把自己的教育活動向學生家長開放,允許家長隨時走進課堂,給家長創造一個能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空間,家長可以發現孩子優點也可找與他人的差距。家長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讓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課堂活動。教師走進家庭和學生家長一起娛樂,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心理,關注孩子進步,用心觀察,用心記錄,體驗親情,我們一起去摘星。
二、走進社會,體驗民情。
社會是一個大家挺,他不僅有人類和活動而且還有大自然動物,植物,只有人與自然的和睦相處,才能構建美麗的家園。少年兒童從小就應走進社會,熱愛身邊的人們,關心社會,是人類發展的重大主題,品德與生活以社會主線,沿著家庭——社會——祖國——世界的思路。為了塑造社會主義合格公民,讓小學生生從小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培養他們適應社會能力。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總和”地球村離得長幼之親情,同學之友情,要求人類講誠信,講互住,講禮儀,也就要求老師帶著學生走進社會。一年級,《品德與生活》第一單元,社會里的生活是很好素材,我帶著孩子們逐圖看,共同走進社會,感受生活,社區信息與我們息息相關,社區就是我們的家。
三、走進自然,體驗風情
有一首歌走進大自然,歌詞是這樣的:走進春天,走進溫暖,走進綠色,走進蔚藍,走進原野,花兒點頭笑,走進林中,小鳥唱的歡,走進山谷,有回聲,走進河灘來野餐,走進陽光擁抱大自然,走進大自然擁抱明天。大自然的風光令人遐想,大自然的樂趣回味無窮,宇宙萬象是品德與生活取之不盡的源泉。要讓孩子們保持對自然世界好奇,發展他們對科學技術的興趣。讓他們在了解和認識自然世界過程中感到興趣和滿足。從而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由此產生對大自然的和諧共處的情感。
兒童是幻想時代,自然科學是一種促進人全面發展的精神文化,它蘊含了真善美三個領域,正如馬克思所說:“自然是人類一面鏡子”。猶如方志敏在《可愛的中國》中贊嘆的“天然風景之美麗,”我們可以說不但有雄偉的峨眉,嫵媚的西湖,秀麗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可以傲漞一世稱獻。其實中國無地不美,到處皆景。
一年級《品德與生活》第二單元,走進春天是一個很好素材,它從三個主題活動:冬去春來、感受春天、播種春天,反映了春天的特點及春天的美好。
“冬去春來”從一個大的視角來呈現春天的動植物及人們生活的變化,而“感受春天和播種春天”,是春天這個大背景中的一部分,都是春天的活動,進一步體現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樂趣。我認真備課,讓學生在校園里尋找春天,畫春天,從小的地方發現春天,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孩子們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自然的美,領著他們放風箏,讓他們在身心放松、無憂無慮中感受春天,感受著風給人們帶來的盎然春意,在田野上唱《春天的歌》,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真正走進大自然,體驗風情。
一年來的教學,我感覺到品德與生活將引導兒童,健康安全的生活,積極愉快的生活,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動腦筋有智慧的生活,促進孩子們生活能力的提高和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孩子們會全面發展,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