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激發前,它們是完全透明的,宇宙射線可以暢通無阻,雖然它們排成了漂亮的螺旋形,但我在遠地空間城上,用肉眼仍然無法看見它們。
從設想到變成現實,花了中國十萬科技精英三十年時間。二十年前,正是2012年,我讀小學,二十年后,我坐在中國的空間城“華夏城”的一艘測試飛船上。飛船有10米長,背上豎立的兩片帆卻有30米長,15米寬,像一只隨時準備振翅高飛的巨型蜻蜓。
“這次測試成功的話,將改寫人類星際旅行歷史,測試失敗,人類星際旅行水平將原地踏步。”測試總指揮在耳麥里再次強調任務的重要性,他的口氣和我三十年前的班主任簡直一模一樣,每逢期末考試,班主任總免不了強調一番,深怕學生在考場上睡著了。
這次測試,我看得比期末考試還重要,眼睛都不敢眨,一點不敢大意馬虎,對測試項目和內容早已背得滾瓜爛熟。想想吧,人類的星際旅行將告別屁股噴火冒煙的運載火箭時代,這多么令人激動:傳統的火箭需要攜帶大量燃料,美國當初為了將宇航員送上月球,“土星”5號運載火箭一次就消耗了數千噸燃料,落后的太空飛行技術使人類只能圍著地球轉圈。30年前中國的科學家提出了代號為“天梯”的太空高速概念技術,建設一條智能化的高速路連接太陽系內的行星,行星之間的旅行就像在地球的高速公路上開車兜風似的輕松簡單,大量的物資和人員可以在行星間方便快速地運輸。
這一概念技術剛一提出,便遭遇到極大的爭議和挑戰,當時“蟲洞旅行”、“超光子火箭”、“等離子發動機”等概念非常時髦,“太空高速”和它們相比太不時尚了。可是事實證明,那些時尚的太空飛行概念只能停留在科幻層次,以人類現在的技術水平,還不能將它們變成飛機一樣觸手可及的東西。“太空高速”卻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技術。中國科學家在納米技術的基礎上發展出一種新技術,人工合成了一種類生命體,它像病毒一樣具有單一功能和令人驚嘆的自我復制能力,同時具有納米物質的特性,能適應外太空惡劣的環境。這種類生命體被撒在地球和火星之間,它們自動聚集成一片片3000平方米大的葉片,整齊地排列出一條從地球通往火星的通道,每片葉子的質量不會超過5克。太完美了!
“開
始!”總指揮一聲令下。我按下飛船上的綠色按紐,飛船發出一種特定頻率的電磁波,舷窗前黑幕一般的宇宙中立即浮現出一片片薄如蟬翼的巨大葉子,發出閃閃的光芒,如夢如幻,它們迅速地向飛船上的兩片光帆偏轉,陽光匯聚到光帆上,一剎時比太陽還亮。“光壓80%!”飛船電腦語音提示。飛船徐徐向前飛行,逐漸加速,20千米/小時,80千米/小時,在沒有空氣阻力的宇宙空間里,飛船速度越來越快,一小時后飆升至5萬千米/小時。“姿態穩定!”“航向準確!”“通道形態正常!”“光壓無異常變化!”
五天后,測試飛船成功飛抵火星。“天梯”計劃成功!一個新的太空飛行時代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