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魏書生經過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積累,提出了“學生會的老師不教”這條教學原則。魏老師教的是語文,但教學都是相通的,本人作為英語老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如果能運用好這一條原則,不僅能有效減輕教師本人的工作量,而且能更大地促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提高學生的效率。
一、如何去發現學生會的東西“學生會的老師不教”,具體說開來,什么是學生會的、能做到的呢?我們且不能一竿子打到底:如果是學生會的、懂得做的東西,干嘛還要來上學讓老師教?學生來學校當然是學習新知識。而有些知識,不用老師教,只須轉換個角度去看待,不會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有可能變成會的。這就需要老師用心去發現,去引導!以下就是具體的實施與效果:1。固定任務。給學生們布置任務時,老師們也許會明顯地感覺到:如果布置的是作業,學生們一定會按時地完成,如果是課后練習,難免有部分學生偷懶,不及時做好。所以,如果把相應的練習作為固定作業讓學生完成,那么效率是不是會得到提高呢?
事例1:對于成績是中等或中下的班級學生來說,要熟讀高中英語課文不是一件易事。句子長,課文長,記住的單詞很快又忘掉,所以相當部分的學生對讀課文望而卻步。以往應學生們的要求,我會給他們帶讀單詞以及課文,放錄音給他們聽、跟讀,但收效甚微,過后學生們還是抱怨不會讀或者根本讀不完一篇課文。這讓我苦惱了很久,自己越努力反而越是做不好。學生有不懂的為什么又不問老師呢?于是我試著像布置作業那樣,讓學生每學一個單元都要去組長那里讀課文,不愿讀的學生可以選擇抄寫課文三遍。一下子,情況變得比我想象的還要好:學生的讀書聲變得瘋狂起來了,再也不用我帶讀了,再也不用我催促他們讀了,不會讀的學生也開始頻頻地提問或者查電子詞典、下載錄音跟讀,沒能及時讀的學生只好抄寫大篇幅的課文,機率也只有3%-8%左右。隨著這個任務的逐步進行,我把它分成等次:優先完成任務的前幾名有獎品可以領;讀得又快又流利的學生可以只讀一半或大半內容就行;實在沒能及時讀或抄寫的學生只有接受“勞教”了,或跑操場兩圈或做俯臥撐20個。
賞罰條例一出來,學生們對于讀書再也沒用怨言了,都爭著要領獎品呢。同樣的方法我還運用到了練習冊上。以往我總是逐一每條題從頭到尾給他們講解,耗費的時間長不說,學生聽得久了容易分心,效率不高。現在我給出固定的時間讓他們提前完成,再讓他們提出不懂的一起來分析。這樣,學生會做的習題就排除掉了,不會做的難題就專注地一起討論、分析、總結。既節省了時間,也真正是幫學生“解惑”了!因此,要解決一些看似棘手的問題,懂得轉換方式非常重要!2。“實驗”試探。做實驗時,實驗員往往會通過物質的反應現象來判斷事物的性質。在教學英語時,老師們就可以頻繁地借用這一步驟來對學生進行試探。事例2:學生遇到不會讀的單詞往往會跑去問老師。對于已學過幾年英語的學生來說,通過看音標來讀出單詞的問題不大。他們之所以問老師,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讀法還不太確定而已。而我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先讀,讀音出入不大時,肯定他們的讀音就行了。同樣,在理解句子時,我發現很多情況是學生也許不理解一整個句子,但鼓勵他們從句子中認識的幾個單詞里去猜句子的意思,通常,他們也能猜出個八九不離十。這時,老師就沒有必要再去長篇大論地“教”了。只須幫學生堅定他們的信心,讓他們大膽地去探索即可。3。相信學生。主觀能動性又稱自覺能動性、意識的能動性,是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計劃、積極主動的有意識的活動能力。
意識存在于我們的頭腦里,它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在不停在告訴人們,應當做什么,以及怎樣去做,在實踐中,意識總是指揮著人們使用一種物質的東西去作用于另一種物質的東西,從而引起物質具體形態的變化,這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1)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離不開教師信任學生,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辦事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已經由以上的例子可以得知,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他方面的例子。事例3:學生學外語之余,我會給他們播放一些相關的外語影片看。由于教室里沒有平臺,只得跟學校借用會議室里的平臺,而這通常得花上好幾天時間才能借到,一方面由于影片長要跟其他老師借課,另一方面是實在要等到平臺空閑下來才能去借。偶然的機會,我知道了班上有一些學生是學生會的干部,也經常借用會議室開會。于是,我試著讓他們來安排看影片。沒想到,第二天就能讓學生看上片子了!而且學生能很快記住影片中一些實用的語句并在生活中運用起來。效率之高著實讓我吃驚!也讓我更加堅信學生的自主能力了!二、“不教”是為了“教”二十世紀60年代,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曾提出過“教是為了不教”。
二旅美教育學專家黃全愈先生則根據自己在國外的教育經驗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不教是為了教”這條原則。他的解釋是:“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可以分解為“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也就是,通過“教”,讓孩子“學會”后,就達到目的,可以“不教”了。同樣“不教是為了教”這句話也可分解為“不教”是手段,“教”是目的。也就是,通過“不教”的手段,讓孩子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會學”的能力,從而達到“教”的目的。當然,世上沒有絕對不“教”的教育。美國家長和老師的“不教”,不是什么都不管不問,而是在培養孩子的能力問題上(如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能力等等,這是我們家長和老師無法“教”給孩子的,只能培養),不作過多的個人說教,讓孩子自己去觀察,自己去體會,自己去分析,整理出能說服自己的想法,然后確定目標,制訂達到目標的計劃和步驟,并在實施計劃中自己管理自己。這就是通過“不教”達到“教”的目的。(2)下面我們具體通過兩個事例來對比就可以清晰地理解黃全愈先生的話了。事例4:有一位外國教師來中國考察教育,碰巧臨近圣誕節了,那位教師就讓孩子們畫一顆圣誕樹。使她詫異的是,孩子們畫的圣誕樹都是一個模樣的。怎么回事呢?原來在講臺的一旁就放著一顆圣誕樹,所以孩子們都依樣畫葫蘆了。于是,老師把樹遮起來,讓孩子們重新畫一幅不一樣的。但是過了許久她都不見孩子們動筆。經其他老師解釋她才知道,孩子們畫畫從來都是跟著老師的板兒走的,而且,見過的被裝飾的圣誕樹從來都是三角塔形的,除此之外,真的不知道還有其它什么形狀的圣誕樹。最后,這位外國教師只能很氣餒地把遮起來的樹又展現出來,讓孩子們接著畫他們眼中的圣誕樹。事例5:在進行單詞聽寫時,以前我會把自己構造好的句子說出來讓他們寫。他們可以寫出來,但是用的頻率并不高,幾乎僅限于聽寫而已。
有一回,我試著改變以往的形式:把重點詞說出來,讓學生自己造句。很快端倪出來了:哪些詞學生用得恰當,哪些需要更正,學生們有哪些想法,看他們造的句子就一目了然了。例如:DuetoIhavenomoney,Ihavetowalktoschool。(錯誤的)Duetonomoney,Ihavetowalktoschool。(正確的)我構思的句子:Idesireahouse。學生們造的句子:Idesireacar。Idesiresomeapples。IdesireanMP3。Idesiretoseemysister。Idesiretoplaybasketball。…不久,我發現多讓學生自己造句,他們不僅變得“敢說”了,他們寫的文章也順了不少,而且使我為他們高興的是,剛學到的一些新詞句能很快地出現在他們的作文以及英語周記中。看來,學生們其實是更想、也更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們本會畫樹,只是一開始,人們在孩子們的腦中植入定型的圣誕樹,于是孩子們知道的圣誕樹再也不會是其它的樣兒了;學生本就會造句,用不著老師去教,老師要做的就是盡情地發揮他們的創造能力,讓他們把想到的句子寫出來,把錯誤的東西自己更正過來。只要我們善于發現,我們就會發掘出學生身上的許多亮點。很多東西其實是學生本身會的,關鍵是我們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去引導,那么“教”就變得游刃“有余”了。本人希望能在這一點上做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