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八怪”因其畫作獨具一格而被褒揚,法國印象派大師因故國另起二家而被談論,美國披頭士因其個性桀驁而被膜拜。然而,個性強烈,別有姿態(tài)一定是一件好的事嗎?
固然,在宣傳歌頌個性與風格的今天,人們厭惡撞衫,拒絕盲從不是一件壞的事;只是,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韜光養(yǎng)晦的影響下,偶爾順勢而為,低調(diào)行事,也是一件于自身有利的事。
梵高一生潦倒不得志,他在世時,佳作無人賞識,因其色彩強烈、抑郁色彩濃重而不被人喜歡。倘若,梵高能夠油滑一些,了解當時社會的喜愛,繼而作出幾幅用以謀生,以他大師級的技巧想必不是難事。如果梵高當時這樣做,生活想必會富裕很多,一定也會引來觀注的眼珠,當時人群的目光集中在他身上時,他會有滿足與幸福感,至少不會英年早逝,這樣會給后人留下更多佳作,他也可以一起發(fā)展自己真正的風格。
陶淵明因隱世田園而為后人稱贊。然而,他這種不爭不取的消極作法與“大庇蒼生”的心意大相徑庭。倘若陶澘可以動心忍性,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低下無謂的文人氣節(jié),以他的才華,想必可以成為一方縣令、知府了。在高的位置上為黎民謀富利,與黑暗社會適度斗爭,總要比窩在不為人知的角落內(nèi)心陰暗地寫詩,裝作無所謂的樣子故作清高來得有意義得多。
魯迅,在那個人人用蘸血饅頭治病的迂腐年代奮起疾呼,用筆桿發(fā)聲,為人所不為。倘若,魯迅當年執(zhí)著一點,走上外科醫(yī)師的道路,以他不茍人格,想必會成為中國歷史上不收紅包,杰出的外科醫(yī)師吧?在槍林彈雨的年代,一個有醫(yī)德的好大夫會救活很多人,在這些人里,也許會有像毛澤東一樣的偉人,中國屈辱的現(xiàn)代史也許會改變。
未必獨具一格便是好風情。我們走在一條成長的路上,不知會錯過什么。然而,人生只有錯過,沒有絕對的失敗,換個位置,你依然可以成為很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