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午日節”、“五月節”,傳說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而形成的習俗,以防止汨羅江里的魚蝦去咬屈原的遺體。
在許多地方,在端午節來臨之際,便會吃粽子,賽龍舟,插菖蒲、蒿草、艾葉。還有的地方會薰蒼術、白芷,而大多數地方都會去喝雄黃酒。我的家鄉雖然習俗不多,而出名的就只有包粽子,不過,這卻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里……好不容易,今年的端午節到了,我和表弟、表妹都不約而同,心有靈犀,直往外婆家“奔”去,因為外婆早已準備好了粽葉來包粽子。來到外婆家,看見外婆正坐在火爐旁,小心翼翼地包著粽子。我立刻找了一根板凳,不聲不響地坐到外婆身旁,看著外婆是怎樣包粽子的。
不一會兒,驕傲的我就自以為學會了,迫不及待地拿起幾張粽葉,學著外婆的樣子,將粽葉卷成“枕頭”,在盆中抓起一把糯米放進“枕頭”里,也“象模象樣”地用一根筷子在“枕頭”間劃來劃去(說是以防糯米沒有填實),然后又放入自己喜歡的東西,如排骨、紅豆、綠豆、巴山豆之類的,我圖多,抓排骨抓了一大把進去,再拿幾張粽葉封口,最后用線五花大綁,把“枕頭”從頭到尾、密密麻麻綁了個結實,就大功告成。哈,原來包粽子就這么簡單!我洋洋得意,開始包第二個、第三個……一會兒功夫,我就包了五、六個大大小小的“枕頭”和“圓錐”,想到即將就要吃到自己包的粽子了,口水忍不住“咕咕咕”地直往外竄。我迫不及待,將自己包的粽子集中捆在一起,并暗地里打上記號,一股腦兒地同外婆包的粽子一起放到鍋里……
幾個小時后,粽子煮好了,我急不可耐地打開鍋蓋,暗暗地翻找我包的粽子——天哪,這哪里是粽子,明明就是“粽葉煮糯米飯”呀!我不敢往下看,怕被外婆看見,心里不住地責怪自己:真該死,怎么包時就不檢查一下是松是緊呢?終究,紙是包不住火的。在外面休息的外婆哼著小曲走了進來,我連忙站到一旁,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看著外婆小心翼翼地打開鍋蓋……,外婆看到這壯觀的一幕,既好氣又好笑地問我怎么回事。正在我不知所措,不知怎樣自圓其說時,干了一天農活的外公走進來了,看到眼前這一幕,先是一愣,繼而哈哈大笑,幫我打圓場,對外婆說:“別怪玲玲了,第一次包粽子嘛,看這樣子,哈哈,一定蠻好吃的嘛!”說著用筷子挑了一些既像稀飯又不像稀飯的“兩不像”送到嘴里,津津有味地嚼起來。早已跑進來看“熱鬧”的表弟和表妹,也拿起筷子,學著外公的樣子品嘗著我的杰作,做起了鬼臉……
到了晚上,我們全家人圍著火爐一起吃粽子,有說有笑,享受著歡樂,享受著幸福,溫馨極了……在我的家鄉,人們還有將自家包的粽子送給鄉親和親朋好友分享的習俗,寓意傳遞歡樂!傳遞平安!
傳遞幸福!這就是家鄉的端午節,它雖然很樸素,但卻樸素得迷人,樸素得可愛,樸素得溫馨……我愛家鄉的端午節!
上一篇:學校下學期工作計劃范文五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