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我月,靜靜汝思。只尋墨香,徜徉往昔。
---------------題記
南京新港中等專業學校09財務管理朱婷婷
憶往昔初進學堂,小園花香。“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膾炙人口的小詩朗朗上口,這是我們每個人最初的回憶。思緒飄起,仿佛那淡淡桃花香縈繞鼻間。
從初進學堂的呀呀學語到現在的唐詩宋詞元曲信手拈來。我們認識了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的詩仙太白;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蘇東坡;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少年王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岑參;零落成泥砌作塵,只有香如故的陸游;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杜牧;剪不斷。理還亂。
別是一番滋味上心頭的南唐后主李煜;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李清照;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許許多多的詩人文豪陪我們走過20年春秋,一本本墨香四溢的書本為我們平添幾分書卷氣,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這個理。竹外一青燈,殘書伴古廳。
清風明月夜下的燈下閑讀,素來為文人的一大雅趣,既讀之,必有所思所感,于是便有閑適中的書話。盡管讀書人面對“危急存亡之秋”,然每有聞雞起舞者,但“悠然見南山式”的人亦復不少。我們可以從書中感受到空靈、清幽、雅致、精妙,沒有些許戰斗的號角,所以才有了那句“讀書本是一種心靈活動,向來算為清高”之說。
作為新一代的讀書人,讀書帶給我們的不光是淡然脫俗的氣質,更重要的是我們讀書人的氣節。精忠報國的岳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國破家亡,憤然投進汨羅江的屈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一位位躍然紙上的鮮活人物,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感人氣節,值得我們去觀看,去欣賞,去唏噓。
古人的氣節深深感染了近、現代的人們。革命先烈面對高官厚祿毫不動搖、慨然赴死,因為他們懂得氣節比生命更寶貴。普法戰爭期間,法國科學家巴斯德退還了柏林大學寄來的學位證書,因為他知道“科學雖無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抗日戰爭期間,京劇大師梅蘭芳蓄須明志,拒絕為日本侵略者演出,因為他明白,浩然正氣比什么都重要,生死又安足論!前兩年珠海經濟特區的韓國女老板命令中國員工向她下跪時,不是也有幾位熱血青年昂首而立嗎?在這幾位熱血青年身上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氣節。“男兒膝下有黃金”,輕易下跪,就會在瞬間失去了自尊,失去了人格,失去了氣節,失去了靈魂。這就好像蚌失去了最寶貴的珍珠一樣。
讀書,是一次的脫胎換骨,一次的再次為人。書給我們帶來的是英雄人物的煙云過往,充實的是浩然正氣的心,恬然空靈的氣質,“書香”是世間最讓人艷羨的“香”,程頤說過:“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讓我們每晚聞著墨香,嗅著書味安然入睡。
有了書,每天都是艷陽天…………。
上一篇:大學生黨校結業思想匯報
下一篇:返回列表